()理論背景:Merton的緊張理論在20世紀50~60年代有很大影響,但  

      70年代後沒落。原因包括以此理論為基礎的政策失敗,以及其他學者對其理論和實證上的批判。但80年代中期後,Merton的理論重新受到學界重視,一個重要原因來自於梅斯納和羅森菲爾德(Steven Messner & Richard Rosenfeld)的制度性亂迷理論。

()理論概說:學者梅森納和羅森費德於1994年出版《犯罪與美國夢》提出「制度性迷亂理論」(Institutional Anomie Theory)。主張美國高犯罪率,是文化特徵及社會基礎特徵結構失衡導致,以「美國夢」為主的美國文化,鼓勵人們使用非法手段達成文化目標,造成高犯罪率;經濟價值的主導,減弱其他制度的地位與影響力,如家庭、教育和用以控制亂迷性犯罪的文化壓力及控制社會成員行為的政治制度等,並稱此為「制度性迷亂」。主張要減少無規範與犯罪,社會應重視相互支持與集體義務,不過分強調個人權利、利益與特權。

()理論內涵:

  1.古典緊張理論的復興:該理論旨在恢復Merton古典緊張理論的宏觀部分,認為古典緊張理論的宏觀理念未得到應有關注,相關實證檢驗也一直空缺。該理論通過考察構成美國夢核心部分的相互關聯來擴展古典緊張理論。

  2.異化理論的新發展MessnerRosenfeld用「美國夢」來解釋美國的高犯罪率。借鑑Merton的分析,即「金錢成功和野心造成的『美國壓力』產生放大的焦慮、敵意、神經質和反社會行為」。認為這是美國高犯罪率難以改變的原因,要改變現狀需要社會變革和對美國夢的擯棄。

  3.美國夢存在的亂迷傾向:

  (1)美國夢中存在強烈成就取向,強調「你是否成功?」,而不在乎你採用什麼手段達到成功。

(2)導致美國夢亂迷性不平衡價值取向的原因是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要努力,其他的人都是競爭對手。

(3)美國夢成功的標誌是財富,下層階級在追求成功目標時,由於資源、機會及合法手段的缺乏,偏差和違法行為成為一種替代手段。

   4.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對政治、家庭與教育的影響:

    (1)經濟制度的主導降低非經濟制度的功能。經濟報酬成為衡量教育的主要指標,獲取知識及學習的本身功能不受重視,政府及職業政治家的目的是幫助個人追求經濟上的獲利。

(2)非經濟制度努力適應經濟功能的要求。人們求學目的是為了求職而  非求知。政府主要功能是促進和保護投資環境,其促進集體利益的功能受到經濟需求極大的限制。

(3)經濟制度向非經濟制度的滲透。學校的分數像工資一樣發揮獎勵功能,因此教學要依賴考試;而政府若能像公司一樣管理政事會更有效率。準此,夫婦成為共同「管理」家庭的「勞動分工」夥伴。

()降低犯罪的政策性建議:

  1.家庭:應制定相應政策允許因家庭義務請假,允許丈夫和妻子都有      

    因撫育子女請假的權利,安排機動的工作時間以及公司或單位提供 

    幼兒園等。

  2.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不能僅限於求職需要,教育和求知應有相對獨立的位置。

 3.政府:應加強服務集體或社區利益的功能,如創立全國性的服務組織,鼓勵年輕人參與社區活動。

 4.文化:財富成功之外的目的,應受到社會更多重視。社會應加強個人及社區間相互支持,強調社會集體職責,減少對個人權利、利益及特權的強調。

 ()理論驗證與評價:

  1.制度性亂迷理論得到一定實證研究支持。1995年,錢林(Chamlin)和科卡倫(Cochran)考察教堂會員與離婚率、參與公共選舉人數與財產犯罪間的關係。發現教堂會員越多,離婚率越低;參與公共選舉人越多,財產犯罪率越低[2]

  2.1997年,MessnerRosenfeld考察社會失業福利、健康保險及父母因家務而休假的權利等與殺人犯罪率的關係。社會失業福利、健康保險和父母休假權所代表的社會非經濟制度力量,他們稱之為「社會安全網」。發現「社會安全網」指標越好,殺人犯罪率越低。

*陳逸飛監所學堂專欄:http://lawyer.get.com.tw/Moralization_write/

 

[1]江山河(97),犯罪學理論,格致出版社,頁102-104

[2] 1997年,ChamlinCochran還根據梅斯納及羅森菲爾德的制度失範論、布雷思韋特(Braithwaite)的羞恥理論以及卡倫的社會支持理論,提出了社會利他主義。他們用對美國統一基金會的捐獻與城市個人收入總量的比例作為測量社會利他主義(類似于梅斯納和羅森菲爾德的集體利益)的指標。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上述指標與財產犯罪率和暴力犯罪率均息息相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