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犯罪行為是學習來的,這樣的論點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社會學者Sutherland早在30年代便已提出,強調犯罪是學習來的。Sutherland來自芝加哥大學,深受當時文化衝突、社會解組理論的影響,他的犯罪學解釋帶有強烈的社會學符號互動論色彩,認為行為學習的過程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互動關係密切,此外,學習除了犯罪技巧外,更是態度與價值觀的學習。Sutherland說道:「學習犯罪行為的過程通常包括了:(1)犯罪的技巧,有時這些技巧很複雜,有時則很簡單」;(2)犯罪的動機、驅力(drives)、合理化和態度。緊接著,他說:「犯罪動機和驅力的學習乃是學習對於法律的喜愛與厭惡的定義(指態度)。」當一個人對於違反法律的定義超過了遵守法律,這時,犯罪會是必然的結果。
社會學者Akers脫離了Sutherland的社會學符號互動論傳統,他以行為主義的觀點作為其理論之基礎,強調行為的操作制約如何影響行為的學習,包括了正常與偏差的行為。雖然Akers承認他的理論受到Sutherland差別接觸理論的影響,然而由於他將符號互動的學習機制轉變成行為心理學上的制約操作,這改變,使Akers與Sutherland兩位強調犯罪學習的學者的理論發生了重大的科學理論典範區隔,因此,討論犯罪學習時,我們有必要單獨的來討論Akers的社會學習論。
的確,當代犯罪學者Ronald Akers提出的社會學習論有犯罪學的地位,受到許多犯罪學者之重視,也有很多的追隨者,投入社會學習論的實證探討。Akers強調行為學習的過程,他主張,偏差行為經由學習而來,而學習的過程則是透過操作制約的機制。Akers的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犯罪防治工作上。
Akers是University of Florida大學社會系教授,他擔任犯罪學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1966年他與Robert Burgess共同提出了「犯罪行為的差別接觸強化理論(a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riminal behavior)」,在後來的學術生涯裡,Akers一直都使用這理論解釋犯罪行為。只是,差別接觸強化理論被犯罪學者稱為社會學習理論,而Akers也以社會學習理論出名。
Akers社會學習理論整合了三個理論,包括:Sutherland 的差別接觸理論,Skinner 的操作制約,以及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on theory)等。Akers 主張,社會行為受到若干個過程的影響,例如:差別接觸、差別強化與認知定義等(Akers et.al., 1979; Akers 1985;1989;1996; Akers and Lee, 1996)。以下敘述Akers社會學習理論的重點。
第一,犯罪行為的學習乃是依據操作制約的原則,原文是這樣寫的:“Criminal behavior is learn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第二,犯罪行為的學習在非社會的情境,透過了強化或者透過區隔,再者,犯罪行為的學習也在社會情境,透過互動,其中他人的行為可以是犯罪的正增強或者負的區隔。原文如下:“Criminal behavior is learned both in nonsocial situations that are reinforcing or discriminative, and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in which the behavior of other persons is reinforcing or discriminative for criminal behavior”。
第三,犯罪行為的學習,其主要部分發生在那些構成個人主要增強來源之團體裡。原文如下: “The principal part of the learning of criminal behavior occurs in those groups which compromise the individual’s major source of reinforcements” 。
第四,犯罪行為的學習包括有:特殊的技巧,態度,以及迴避過程,這些都是有效率或可利用的強化者之作用使然,以及存在之強化的偶然事件的結果。“The learning of criminal behavior, including specific techniques, attitudes, and avoidance procedures, is a function of the effective and available reinforcers, and the existing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第五,特殊行為的類別,其學習以及發生的次數,是強化者的作用的結果,其中強化者必須是有效率的,且是在身邊的,並且這些強化者也將他們的原則與規範實際的運用出來。“The specific class of behaviors which are learned and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are function of the reinforces which are effective and available, and the rules or norms by which these reinforcers are applied”
第六,犯罪行為是規範的作用,這些的規範可以區隔犯罪行為,犯罪行為的學習,其強化的作用遠超過非犯罪行為。“Criminal behavior is a function of norms which are discriminative for criminal behavior, the learning of which takes place when such behavior is more highly reinforced than noncriminal behavior” (Sutherland, 1947: 5-7).
第七,犯罪行為的力量乃是強化作用的數量、次數與概率的直接作用結果。”The strength of criminal behavior is a direct function of the amount,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of its reinforcement”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瞭解,Akers的犯罪行為學習與Sutherland的差別接觸學習,前者強調的是行為的增強作用,包括犯罪與正常的行為,後者強調的是互動的過程,尤其是親密團體裡的互動,對於行為的影響,當然,所謂的行為除包括犯罪外,亦包括正常的行為。雖然,Akers與Sutherland的理論在解釋犯罪行為上有極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強調行為的學習與發展過程,他們強調行為的發生不可能是跳躍式的,它是從一個步驟發展到另一個步驟,可說是漸進式的,這是他們共同之處,也是他們建構犯罪學理論重要的認知。
Akers強調犯罪行為的發生與一個人生活的經驗有關,他的生活經驗有立即的,但也有長久的,立即的經驗可以產生強化作用,讓一個人決定是否犯罪,而時間較為長久的經驗,也是一種的強化,逐漸的強化,讓一個人學習了行為的結果,並以之作為他是否再犯罪的依據。總之,人似乎是相當的理性,也相當的功利,他會從行為的結果來評估他的下一步。
Sutherland的論點也是建立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不過他的論點似乎是歷史的,情境的,人的行為與動機,不是完全由強化的作用來左右,行為與動機是人在團體生活中,透過溝通與互動,他們學習來的。其中,學習的內涵,除了犯罪的技巧之外,更是犯罪的態度與動機,因為,犯罪的態度與動機,對於犯罪的發生更具決定性的影響。
Akers重要著作如下:
Burgess, Robert and Ronald Akers
1966 “Association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riminal behavior,” Social Problems 14: 363-383.
Akers RL.
1985 “Adolescent marijuana use: A test of three theories of deviant behavior,” Deviant Behavior, 6(4):323-346
Akers RL. (1989)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alcohol behavior among the elderly.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0(4):625-638
Akers RL. (1996) A longitudinal test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dolescent smoking. Journal of Drug Issues, 26(2):317-343
Akers RL, Krohn MD, Lanza-Kaduce Lonn, and Rodosevich M. (1979) Social learn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A specific test of a general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636-655.
Akers RL and Lee G. (1996) A longitudinal test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dolescent smoking. Journal of Drug Issues, 26(2):317-343.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