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年司法特考觀護人犯罪學解題》

 

一、犯罪學文獻顯示,犯罪並不是均勻地散布在各個地區。換言之,犯罪發生地並非隨機分布,而是大量犯罪事件聚集在少數地點。此種犯罪「聚集」現象,犯罪學研究領域稱其為何種現象?有何理論可解釋該現象?(25分)

命題意旨

環境犯罪學考題,近年犯罪學考科並不陌生。100觀護人、101監所員及102警察三等曾出現此題型。此命題在考驗考生是否能掌握犯罪熱點之要旨,並選擇適當理論套用於該社會現項的解釋,考生若能以「機會」為此理論之核心,並將環境犯罪學與被害者學之相關理論帶入,相信取得分數並不困難。

答題關鍵

本題作答訣竅,應先介紹犯罪熱點之概念源起與研究案例,接著依題旨臚列與該現象有關之犯罪學理論由於相關理論不少,考生應擇最相關者作答,並精要強調其與犯罪熱點之關連,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充分的發揮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11-47~11-50。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犯罪熱點

1.理論概說:

(1)雪爾曼(Sherman)、賈汀(Gartin)和布爾格(Buerger)主張有些地方是所謂「熱點(Hot Spots)」,這些地點犯罪案件常會不成比例的發生。

(2)此種犯罪聚集的犯罪熱點即「犯罪頻發點」,指都市中的某些地區,其犯罪率遠高於其他地區,其因有特殊環境特質,導致犯罪人的犯罪機會高,造成犯罪重複出現。

2.相關研究:

(1)犯罪學者Sherman研究明尼亞波利市(Minneapolis),發現該市3%的地點報案率幾佔全市之半數。

(2)Bayley與Garofalo研究顯示,一般都市有近九成地區很少發生暴力犯罪。

(3)Brantingham和Brantingham研究街道區域商店被不法侵入的比率,發現有三種地標 街道區域的不法侵入率,為其他區域的2至2.5倍。

(二)解釋理論

1.生活方式暴露理論: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係指其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職業活動與休閒娛樂活動,其中某些特殊生活方式常與個人被害間有密切關係,「犯罪熱點」常存在於提供這些特殊生活方式的地點。

2.日常活動理論:認為犯罪動機與犯罪人是常數,社會總有特定人會因特殊理由而犯罪,但犯罪人及被害人的日常活動及生活型態將影響犯罪發生的「機會」,進而導致犯罪,犯罪熱點提供了此「機會」。

3.偏差鄰坊假設(The Proximity Hypothesis):認為犯罪被害與生活在高犯罪率或鄰 近地區具有關,個人本身雖未鼓勵或誘發犯罪,但卻在特殊時與地,遇到特殊的人,導致個人被害風險的增加,「犯罪熱點」常出現在此類地點。

4.新機會理論(New Opportunity Theory):由日常活動理論、犯罪型態理論及理性選擇理論組成,強調犯罪機會造成犯罪的發生。日常活動理論強調大環境改變會影響犯罪機會;犯罪型態理論強調社區差異和變化會影響犯罪機會;理性選擇理論則認為個人居住場所不同則會有不同的犯罪機會,容易提供犯罪機會的地點即犯罪熱點。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請根據差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及中立化技術理論(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theory)的內涵,解釋白領犯罪的發生原因,並說明對應的預防策略。(25分)

命題意旨

明顯的,犯罪學社會學習理論題型,在這兩年再次受到重視,觀諸近年犯罪學試題,包括:98三等檢事官、99三等觀護人、99警察三等及100四等監所員等,皆考出此題型。本題在測試考生是否能以耳熟能詳的犯罪學理論,解釋較複雜的犯罪現象,由今年考題可以看出,未來犯罪學出題方向將會偏重此類題型,此亦為講座強調的準備要點。

答題關鍵

本題之作答訣竅,應先掌握差別接觸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及中立化技術理論(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theory)之核心內涵,並用以涵攝到白領犯罪的特徵中。答題過程一定要圍繞兩理論之核心命題:九大命題與四個否定一個肯定,結合講座考用書中白領犯罪之防治對策,具體分項作答以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陳逸飛老師犯罪學(含概要)考前猜題-犯罪類型論與無被害者犯罪第三題完全命中;《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7-5~7-8;7-11~7-12;孟維德,白領犯罪現象、理論與對策,頁411~415。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對白領犯罪之解釋

1.差別接觸理論:Sutherland認為犯罪乃個人在機構向其他犯罪人「學習」的結果,此學習與其所提出之九大命題有關:

(1)Sutherland認為犯罪行為是經由與具犯罪傾向之人的接觸過程中所學習來的。一個人接觸有利於犯罪的定義多於不利於犯罪的定義,則他便可能成為犯罪人。

(2)差別接觸理論可以運用在白領犯罪的解釋。犯罪行為學習過程與內容的九項命題可以說明,白領犯罪容易透過差別接觸來解釋。

(3)白領犯罪者擁有較廣泛的學習選擇,且複雜性較高,其技巧必須透過學習始可獲得。

(4)組織扮演了工具性的角色(instrumental role),個人經由與組織成員的接觸學習到違法行為及合理化的技巧。

2.中立化理論:馬札(David Matza)和賽克斯(Graham Sykes)認為犯罪過程是一種學習經驗,個人進行違法行為時,發展出獨特的合理化辯解(justification)技巧,擺脫傳統社會規範的束縛,以從事偏差或犯罪行為,此技巧包括四個否定、一個肯定:

   (1)公司職員會藉由聲稱有關法規模糊不明確、該違法事件純屬意外、或該事件是由其他人做關鍵性決定等藉口,否定自己違法行為的所有責任,此常發生在污染案件中。

   (2)他們會將自己違法行為合理化為具有經濟效益,以否定該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此經 常發生在內線交易案件中。

(3)他們會藉由聲稱沒有人因其行為受到真正的損害,以否定有被害者的存在,此經常發生在企業賄賂外國官員的案件中。

(4)他們會藉由聲稱某些法律對企業自由是不當干涉,以否定那些譴責他們的人,此經常發生在不安全工作場所的案件中。

(5)他們會聲稱他們公司及股東的需求應優先於守法,應積極為公司及股東創造利潤,以肯定自己高度忠誠,此經常發生在反托辣斯的案件中。

(6) 美國檢察官伊德赫茲(Edelhertz)認為白領犯罪乃因其易於合理化自我行為的後果或行為人擅於利用市場特性與鑽立法漏洞,自認白領犯罪乃「道德中立」的行為。

(二)預防策略

1.差別接觸理論:

(1)修改法令:法令不備或不合時宜將無法有效規範,或造成犯罪機會,應定期對各類法

   令檢討修訂,以防止社會曲解或僥倖者鋌而走險。

(2)嚴格執法:如對不守廢氣排放標準規定之公司廠商,加強取締並科以行政罰;對遵守規定者,透過減稅獎勵以鼓勵遵守規定。

(3)加重刑罰:白領犯罪刑罰一般較傳統街頭犯罪為輕;為遏止該犯罪,應依其罪責危害程度加重刑罰,並採徒刑懲處行為人或負責人以增加嚇阻。

(4)加強監督:傳媒對非法企業有強大影響,可對違法個人產生威脅;政府單位如公平交易委員會與民間機構如消基會應聯合管理監督,適時透過媒體揭發不法行為,以利遏止非法情事之發生。

2.中立化理論:

(1)提升民眾對白領犯罪的瞭解。

(2)導正社會非難的焦點。

(3)呼籲媒體發揮社會公器的角色。

(4)有關單位通力合作提供犯罪被害人求助管道。

(5)執法者信守司法公正的職責。

(6)無分傳統與白領犯罪政府皆須戮力偵辦追訴。

(7)持續研究白領犯罪相關議題。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三、在犯罪預防的研究領域裡,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 Theory)是一個甚為重要的理論,因為它結合了理性選擇及日常活動理論,對於犯罪的發生地點很有預測和解釋力。請說明該理論的內涵以及其在犯罪預防上的啟示。(25分)

命題意旨

今年觀護人犯罪學考題,環境犯罪學理論連考兩題!此當代重要的犯罪學研究趨勢與理論,也是講座心心念念所強調之重要考點。本題再次考驗考生是否已掌握新型態的環境犯罪學理論,這種命題趨勢在可見的未來,相信仍會被出題老師所青睞,並將以各種不同角度或型態被命題。

答題關鍵

本題之作答訣竅,應先說明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 Theory)的內涵,由於該理論並無代表學者,故重點在分析其三大核心概念與衍生意義,建議考生可分別臚列各概念之基本內涵,具體舉例說明,並基於新機會理論概念,提出該理論對犯罪預防對策之啟示,分項作答以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11-50~11-53。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犯罪型態理論(Crime Pattern Theory)

1.理論概說:又稱「犯罪搜尋理論(Crime Search Theory)」,乃環境犯罪學的核心部分,探討人和事物如何在一個社區不同時、空的移動下變化中發生犯罪,研究犯罪的空間或社區內犯罪型態的分佈,該理論著重於犯罪的地理分佈及活動的頻率。

2.核心觀念:社區犯罪之發生與以下三個核心觀念有關

(1)中心點(Nodes):指日常通勤或活動的起點與終點。

(2)路徑(Paths):指個人由中心到中心間活動的經過路線。

(3)邊緣(Edges):指個人從事工作、購物或娛樂的邊界地帶。

當在社區活動的個人,其活動路徑所進入的邊緣區,若與犯罪人活動區域重疊,就有可能在此機會下成為被害人。

3.相關理論:本理論與日常活動理論及理性選擇理論組合成「新機會理論」,分別從不同層次強調大社會與一般社區的犯罪分佈。日常活動理論重視社會進步後社會結構與型態的變革,犯罪型態理論注重社區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理性選擇理論則由潛在犯罪人犯意決意過程著手討犯罪原因。

(二)犯罪預防上之啟示

1.犯罪預防應以犯罪機會為核心:犯罪型態理論有關社區犯罪發生的描述,與日常活動理論的犯罪發生三要素或理性選擇理論的犯罪決意等,都是以犯罪機會為核心概念。

2.危險的邊界地帶:由於社區邊界地帶常有不同地區的人聚集在此,因而容易發生犯罪;如商店竊盜、強盜搶奪或性交易行為,此區域應列為警方執法之重點。

3.犯罪標的之搜尋:潛在犯罪人會在個人活動中心或路徑上尋找合適標的物,所以都市和商業區的設計與管理會產生犯罪率的變化;例如若能改善通勤路線或建物窗戶的設計,將使人們更能監督都市街道而達降低犯罪的目的。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四、受全球化(Globalization)效應的影響,犯罪者為降低風險及擴大不法利益,常將違法活動的範圍延伸至境外,形成所謂的「跨國犯罪」(Transnational crime)。請說明跨國犯罪的定義,並請列舉說明三種類型的跨國犯罪。(25分)

命題意旨

跨國犯罪是近年第一次出現,但本題在某種程度上,係採開放式的觀點來測驗考生。目的在考驗考生是否對跨國犯罪之意義、特徵及類型有所瞭解,考生若有熟讀講座考用書第十四章者,相信本題要取得高分並不困難。

答題關鍵

本題作答訣竅,應先說明跨國犯罪之定義與特徵,並就熟悉之跨國犯罪類型,擇要舉例作答,以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14-27~14-33。

【擬答】有關本題之相關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跨國犯罪的定義

1.「跨國犯罪」係指犯罪活動涉及兩國或兩個地區以上,如國際販毒、偽造貨幣、販賣人口、賣淫、恐怖活動或國際竊盜等等。

2.犯罪行為之準備、實施或結果有跨越國境、邊境或地區的情形,使得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對該行為可進行刑事處罰;它具有以下的概念及特徵

(1)是一種跨越國境的犯罪活動:如洗錢犯罪活動的犯罪人或被害人跨越國境;犯罪活動所使用的工具(如飛機)或物品跨越國境;及犯罪意圖跨越國境(如網路詐騙犯罪)等。

(2)國際承認或於認此種行為是一種犯罪活動:即在國際上至少須有兩個以上國家承認此一行為構成犯罪,才稱為跨國犯罪。

(3)跨國犯罪包括由非職業犯罪者及由職業犯罪者所犯的犯罪行為兩類。

(4)最危險的跨國犯罪為販毒、恐怖活動及技術性詐騙。

(5)跨國犯罪非法所得數量常危及經濟的穩定性。

(6)跨國犯罪並非單一及專門性的犯罪活動,而是涉及竊盜、走私、詐騙、販毒、謀殺,恐怖活動等「多重性」的犯罪活動。

(7)跨國犯罪絕大多數篇一種有組織的集團犯罪。

(8)跨國犯罪是描述這種犯罪形態的犯罪學術語,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刑法學術語。

(9)跨國犯罪為一種具有涉外因素的國內犯罪。

(10)跨國犯罪為一種國內法意義上的犯罪,而非國際法意義上的犯罪。

(二)跨國犯罪的類型

1.跨國詐欺:網路詐欺為一種新興的詐欺犯罪模式,其詐欺方式係透過網際網路的方便性,或虛設公司、或販售假貨、或以美色等各式手法誘引被害人上勾,網路金光黨也利用網路特性實施各種詐騙行為;其中有許多網路詐欺為跨國性犯罪。

2.跨國洗錢(Money Laundering):指將犯罪所得,透過各種管道,將此不法交易加以洗滌,以成為合法財產之謂,洗錢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1)放置(Placement):指將犯罪所得置於金融機構中,相應措施如勾結行員或將資金散成數筆小額多次存入不同機構或購買貴重物品、股票或外匯等。

(2)移轉(Layering):指將不法所得轉換成具流通性的有價證券或直接電匯存入外國銀行,經多層次轉移以稀釋其不法性,最後目的地常是金融體制不健全的國家,以利提領運用。

(3)整合(Integration):將上述洗滌過財產運用於合法事業,如虛設公司進行假進出口買賣,以將資金完全切斷與不法的關連。

3.跨國販賣人口:根據統計,跨國販賣人口現象最近幾年日趨嚴重,每年販賣人口數約達60萬至80萬人,使跨國販賣人口與國際毒品、軍火走私並列三大非法獲利犯罪市場。跨國販賣人口的主要對象為婦女及兒童、其次為男性勞工。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