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年國土安全與國境執法考前猜題(一)

 

 

 一、試說明美國 911事件前後的國土安全環境與美國反恐戰略4D之內容.

【擬答】:有關美國 911事件前後國土安全環境與反恐戰略4D內容,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美國 911事件前後的國土安全環境:

   1.冷戰結束美國獨大的局面構成「一超多強」的全球戰略格局.

   2.911事件後美國更加強大:

    (1)調整全球戰略佈局:「打擊遍及全球恐怖主義份子」,並以「先發制人」  及「高機動性」戰略對付恐怖分子和「邪惡軸心」國家.此一「先制主義」戰略到2006年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仍是美國國安全戰略不可或缺的首要部分。

    (2)取得戰略利基:在「反恐」大旗下,美國先是獲得哈薩克等中亞國家的協助,攻取阿富汗,取得中亞、南亞的戰略利基;其後,更出兵中東新月地帶的伊拉克,使美國較以往更有效掌控有優越戰略地緣位置的北非、中東、近東一帶,並且將勢力深入中亞與印度洋。

   3.美國與中國「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美國對華戰略為「合作交往,防制避險」.美國視中共為最有可能在軍事上與美國競爭且戰略意圖不明的國家,將中國定位為處在「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

   4.東亞安全戰略:

   (1)朝鮮半島安全議題:美中韓三方互相持續較勁中。

   (2)東協的整合:中共為化解週邊國家對其軍事擴張疑慮,以三和即和諧、和平、和解戰略,推動睦鄰政策使南海緊張趨緩,「區域共同體」概念成形。

() 美國反恐戰略4D之內容:

  1.擊敗(Defeat:首要目標是摧毀恐怖份子的領導幹部以及通訊系統並且監控幫助恐怖份子的國家以及組織;透過政治、經濟、資訊、執法、軍事、情報等方式,直接及間接來擊敗恐怖組織。

  2.杜絶(Deny):次要目標是拒絕所有恐怖分子的躲藏地點,不讓恐怖份子有地方躲藏,美國會幫助弱小國家打擊恐怖份子的行為,說服中立國家以及對

不願意合作的國家採取嚴厲的打擊;透過國際合作,對恐怖份子支持者採取

行動,防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贊助、支持和庇護。

  3.減少(Diminish):美國會專注在減少製造恐怖行動的原因及理由,以想法來擊敗恐怖份子,而非傳統軍事行動,並且教導和散播正確(非極端)的想法;減少國家的安全漏洞,同時取消恐怖份子企圖利用的有利條件。

  4.保衛(Defend:保衛國家以及美國國內外的公民與利益,亦包括網路及實體防護。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試說明我國國土安全體系、國土安全之任務及業務推動重點,另請說明我國   反恐、災防、全動三機制之內容為何?

【擬答】:

()我國國土安全體系成立沿革:

  1.全球化趨勢使得各國的安全必須依賴其他國家,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解決這些問題.911事件後,新型態跨國犯罪或非傳統安全威脅,衝撞傳統社會秩序與公共安全,將治安組織提升至國土安全體系,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2.我國於2006 年首度公布「國家安全報告」,政策順序上作出財經、兩岸、國防、海域安全、外交等排序,財經列在首位,可見其重要性超越傳統國防威脅;2007年行政院召開「行政院國土安全(全動、災防、反恐)三合一聯合政策會報」以「國土防衛、平戰一體」為目標,建構國土安全網, 落實全民國防。

3.現行國土安全體系包括治安犯罪偵防移民與國籍事務災害防救全民防衛防疫核子事故反恐資通安全等八大體系.而國土安全主要方向乃在協調整合此八大體系以確保國土安全。

 ()我國國土安全的任務:

1.對內:

1)預防整備.

2)中央應變能量與機制整合.

3)危機管理與損害管控.

2.對外:

1)國際安全合作.

2)配合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的安全政策.

()國土安全業務推動重點

 1.加強政府各機關之協調運作與基礎設施之防護

 2.落實國家整體應變機制-單一應變中心之推動.

 3.持續推動演習並測試各應變計畫及能量

 4.情報協調分享與研判:

(1)強化行政與情報體系間資源分享;

(2)與國安體系共同強化對情報研析能量;

(3)推動建立和地方情資的通報分享.

 5.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化國內外反恐及國土安全業務之對話及合作:

(1)落實我國在APEC 反恐議題

(2)洗錢防制

(3)出口管制及貿易安全

(4)食品安全及農業安全

 6.地方講習會及國際研討會

(1)持續舉辦地方講習會:落實反恐及國土安全業務;推動地方應變機制及計畫.

(2)持續推動辦理國土安全產業科技國際會議.

()我國反恐、災防、全動三機制:

  1.反恐怖活動:

  (1)組織運作:採『國安』與『行政』兩體系相互合作的雙軌一體制設計.平時   (危機預防)應設立應變小組再輔以動員分級制度期使災防全動及反恐機制整合達成『全救災體制』;戰時(危機處理)發生單一類恐怖攻擊事件,各主政部會成立『反恐怖攻擊二級應變中心』,發生兩種以上恐怖攻擊事件,行政院會成立『反恐怖攻擊一級應變中心』。

  (2)『三、三、一』 機制:即危機管理區分「預防、處理、復原」三個階段,風險預防區分「綠、黃、紅」三種燈號(綠燈「低風險階段」、黃燈「中度風險提升階段」、紅燈「高度風險嚴重階段」),一旦確認為恐怖攻擊情報或重大災變,立即啓動反恐制變機制實施應變。

  2.災害防救: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並非「災害共通應變架構」故有多個獨立運作之相關災害管理機制. 依災害防救法第三條之規定,各種災害之預防、應變及復原重建其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如下:

(1)風災震災火災爆炸災害:內政部

(2)水災旱災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礦災:經濟部

(3)寒害土石流災害森林火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4)空難、海難、陸上交通事故:交通部

(5)毒性化學物質災害: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6)核子災害: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7)傳染病:行政院衛生署

(8)動植物傳染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3.全民防衛動員:採會報與計晝體系之雙重指導作為,區分為「行政動員」與「軍事動員」

  (1)行政動員:係透過行政機關的運作,將全國各階層與全民防衛有關之活動與資源,加以規劃安排,使人力、物力、財力能獲有效整合,進而發揮總體戰

力,俾於平時協力災害救援,戰時支援軍事作戰。

  (2)軍事動員:以「全民戰力綜合協調組織」為介面,擔任政、軍間之銜接、協調、融合等之橋樑工作.包括軍隊動員與軍需工業動員,均由國防部主管,依據軍事目標及軍事戰略構想要求,將行政動員所整備的戰爭潛力,做經濟有效地運用,使軍隊能迅速由平時狀態轉換為戰時狀態,以達成作戰任務。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三、七、美國「國土安全部」為回應所有恐怖主義威脅與攻擊,要與州、地方政府與私營部門協調,以鞏固聯邦的回應計劃,且建立意外事件管理的全國系統,同時要確保所有回應人員與組織要有適當的設備、訓練與演習。請說明關於此議題之主要倡議為何?

【擬答】:

 ()單一的「全學科」意外事件管理計劃

   「國土安全部」要整合聯邦回應計劃成「全學科」(all-discipline)的「聯邦意外事件管理計劃」(Federal Incident Management Plan),以消除「危機管理」與「結果管理」的分割。此計劃要涵蓋所有重大意外事件,包括生物恐怖主義(bioterrorism)、農業恐怖主義(agriterrorism),且要澄清政府不同階層緊急事件,回應實體角色與預期的貢獻。

()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意外事件管理系統

  「國土安全部」要與聯邦、州、地方與非政府公共安全組織合作,建立全面性全國意外事件管理系統,以回應恐怖主義意外事件與自然災難。所有州與地方政府要建立並定期更新緊急事件行動計劃(emergency operations plans)之國土安全計劃(homeland security plans),而能在發生攻擊時,提供回應資產整合的指導綱領。

()改善戰術反恐能力( tactical counterterrorist capabilities )

   回應資產(response assets)包含執法、緊急事件與軍方各式回應團隊,包括地方「特警隊」(SWAT team)、聯調局「人質救援組」(Hostage Rescue Team),必須不斷更新計劃與訓練戰術行動,及處理反恐行動的結果。「國土安全部」要提供獎勵,以支持資產與其他政府團隊間的聯合演習。

()促進所有回應者間之無縫通訊

   任何重大恐怖攻擊後,緊急事件回應涉及無數各階層的政府官員,故相關電訊設備、系統與程序對回應者間之通訊而言是非常重要。故必須發展全國性緊急事件通訊計劃,以建立技術收購之議定書(誰需要通訊及與誰通訊)、程序與全國性的標準。

()健康照顧提供者必須有所準備,以因應災難性恐怖主義

   所有緊急事件回應社群須有準備,以處理潛在危害,特別是針對毀滅性武器結合的攻擊。「國土安全部」要與「健康暨人類服務部」、「退伍軍人事務部」合作,支援州與地方健康照顧人員之訓練與設備,以處理不斷增長的化學、生物、放射與核子等災難性恐怖主義(catastrophic terrorism)的威脅。

()擴大藥品與疫苗的庫存

  「全國藥品儲存庫」(National Pharmaceutical Stockpile)要能快速回應生物恐怖主義攻擊或大量傷亡的意外事件,且「國土安全部」要與「健康暨人類服務部」蹉商,而進行12個戰略地點之「推包」(Push Packs)工作,包括600噸的抗生素、解毒劑、疫苗、繃帶和其他醫療用品要能在12小時內,快速送到州與地方當局。

()要為化學、生物、放射與核子去污預作準備

要確保第一線工作者能在化學、生物、放射與核子武器汙染區安全工作,每年進行處理危害與去污準備的認證。協助州與地方政府符合認證標準,包括規劃與設備、訓練與演習等,以建立偵測清除此類攻擊的科技。意外事件發生後,「環境保護署」要負責受影響建物與鄰近區去污工作,提供公共健康當局設施與協助,決定何時可返回此區域。

()要有軍事支援民事當局的計劃

   三軍部隊是全國回應恐怖攻擊的一部分,國防部要使用「全兵力」(Total Force)途徑履行海外與國內任務。軍事支援民間的形式包括提供技術援助、協助執法、恢復法律秩序、借予特殊裝備及協助「結果管理」等。並成立「北方指揮部」(Northern Command)來負責「國土防衛」,在緊急時期協助回應自然與人為災難。

()建立「公民服務隊」

   「國土安全部」要維持與擴大志願性的「公民服務隊」(Citizen Corps)之全國性計劃,其理念是在地方攻擊發生時,若能協助個別公民自助與協助其鄰里,則能提升存活機會。

()履行年度之「第一線回應者倡議」

   聯邦政府基於「第一線回應者倡議」(First Responder Initiative)之相關援助,包括挹注經費進行州與地方第一線回應者之訓練、提供設備、技術援助與其他支援,每年挹注的經費會不斷增加。

(十一)建立全國性的訓練與評估系統

   包括四個階段,即需求、規劃、訓練演習及評估。國土安全部負責監督課程標準,透過地區中心訓練種子教官,在公共安全學院、社區大學、州與私人大學訓練第一線回應者,國土安全部也要建立全國緊急事件回應訓練與準備標準,提供文職回應人員面對生物藥劑之疫苗接種的指導綱領,並且要建立全國性的演習計劃,以教育與評估各階層政府之文職回應人員的能力。

(十二)強化被害者的支援系統

   這些支援系統所提供之服務,包括危機諮商、現金補助、低利率貸款、失業救濟、法律諮詢及退稅等。一旦恐怖攻擊發生,國土安全部要協調受害者補償與協助之聯邦計劃,包括司法部「犯罪受害者辦公室」(Office for Victims of Crime)及「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FEMA)的個人協助計劃等。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四、依學者觀察,恐怖主義未來採取的行動有愈來愈多元化的趨勢,請說明全球恐怖攻擊之新趨勢為何?

【擬答】:全球恐怖攻擊係從組織戰到游擊戰、網路戰到人肉炸彈,戰術趨於靈活令人不可預測,茲就恐怖攻擊隨時代演進而形成的攻擊戰術,分項說明如下

()化整為零之小型多點及蜂擁攻擊戰術(Swarming andmultiple Attacks )

    此攻擊戰術乃因2001911美國受攻擊後,新產生之反恐與國土安全策略與防犯措施,使得大型攻擊較不易進行,因此演變成為化整為零、小型多點及蜂擁之新攻擊戰術。此恐怖攻擊模式不易防犯,且一旦發生則治安人員疲於奔命,較無法從事有效之處置。

()女性恐怖主義者角色的加重與恐怖之攻擊

 1.學者Margaret Gonzalez-Perez發現,恐怖份子攻擊角色與任務有下列三種演變:

  (1)女性在恐怖主義裡所扮演的角色是受到該團體的政治傾向所左右。

  (2)相較於國際性恐怖主義團體,女性更容易被吸引至國內之團體。

  (3)檢視美洲、非洲、中東、亞洲與歐洲國內與國際恐怖主義後發現,國際恐怖主義傾向將女性運用為支持者、同情者以及間諜等角色,較少能接受女性成為聖戰士或領導者。

 2.最著名女性參與恐怖攻擊的是俄羅斯「黑寡婦」的車臣女恐怖份子集團。這些在俄羅斯攻擊車臣戰爭中失去丈夫、父親、兒子或者兄弟的女性,誓言對俄羅斯進行報復。

()科技化之新型恐怖攻擊

  1.網路恐怖主義:指用電腦攻擊科技目標或電腦網絡。與駭客不同其是基於政治目的而攻擊。常見型態是網頁換置(defacement of Web site)MichaelWhine認為電腦技術對恐怖主義的吸引力乃基於下列理由:(1)電腦讓他們相互的保持聯繫(2)提供祕密討論恐怖活動的管道(3)電腦網絡之隱密與安全性較傳統維持恐怖主義的祕密基礎設施成本低且工作負荷量較低。

  2.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一(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已被使用數世紀之久,現代武器包含細菌武器與病毒武器,即透過微生物培養、提煉或武器化,用以增加殺傷力。四種主要形式為:(l)未經人為提煉的自然毒物(2)病毒(3)細菌(4)瘟疫。

  3.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二-化學與放射性武器:

    化學武器較生物武器容易運送,放射性武器較化學性武器能抵抗熱,故炸彈  或其他會產生熱的裝置,被使用來散布具有放射性的物質。主要化學武器有四:(1)神經武器(2)血液武器(3)窒息性武器(4)高熱武器。

4.核子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份子都希望得到威脅強大的核彈,不過獲得它及引爆核子武器都有難度。從事核子恐怖主義有兩種方式,包括自製裝置或獲得既有裝置的控制權。

()經濟目標與跨國攻擊

1.旅遊業:恐怖主義影響的旅遊業不僅是國內旅遊,影響最大的是國際旅遊。某一國家的恐怖主義事件成為媒體矚目焦點後,其旅遊業可能下降並造成損失。

2.能源:石化燃料有兩個理由易成為攻擊標的:(l)石油代表工業化國家的力量與優 勢(2)攻擊煉油廠與運輸設備易造成經濟上損失與衝擊。

3.運輸:因為對運輸系統攻擊可以最小成本造成大規模傷亡,另一個原因在於,要保護這些運輸系統的成本太大。

()自殺攻擊

DiegoGambetta追溯二戰以來發生的自殺策略與攻擊事件,發展出三種自殺攻擊類型:

  1.戰爭時的自殺(suicidein warfare)

  2.不殺害其他人,自殺乃為表達對某一個原則堅持( suicide for a principle without killing others)

  3.自殺式恐怖主義( suicidal terrorism )者,不論抱持何種想法或身分,都有一個普遍的想法,即是為了更大的善或達成宗教至高無上之目標,而以犧牲自己生命來完成,此種人常被回教團體尊稱為聖戰士(Crusader or Jihadist)

()本土型在地化的恐怖主義(home-grown terrorists)之新發展趨勢

  1.一般認為恐怖攻擊者多以居住或活動於回教國家或地區的恐怖主義者為最大宗。惟二十一世紀前後已有往歐、美、澳洲西方社會移動活動之趨勢,所謂本土型在地化恐怖主義(home-grown terrorists)

2.20095月到201110月的美國恐怖活動中,逮捕32起由美國公民或美國合法永久居民之「本土成長型」聖戰組織,其所啟發之恐怖攻擊活動明顯的升高。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陳明傳,國土安全專論,五南出版社,2013年,19~27)

 

五、從體制運作上檢視國土安全部之任務,請問美國國土安全部基於《8號總  

統政策指令》與《戰略性全國風險評估》(Strategic National Risk Assessment)定出五項重要的風險各為何?又基於《全國準備目標》(National Preparedness Goal, NPG)所確立之五項任務領域又為何?

【擬答】:2012725,國土安全部部長納波里塔諾(Janet Napolitano)在眾院之聽證會上,闡述該部任務及成效,其重點如下:

()源起

  「國土安全」(homeland security)開始於「鄉鎮安全」(hometown security),其努力包括獲得資訊、工具與將華府資源送到州、地方、部落與領地官員第一線回應者的手中。相關運動,包括《看到什麼,就說什麼》(If You 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停止、思考、連結」(Stop. Think.Connect.)、及準備(Ready)等。

()五項任務

   基於《8號總統政策指令》(Presidential Policy Directive 8,PDD-8),聚焦於建立與維持結合《全國準備目標》(National Preparedness Goal, NPG)之預防、保護、減緩、回應與恢復(Recovery)五項任務為其工作重點(如下表).其中計劃、公共資訊與警示、行動協調跨及五項任務領域,但各有不同內容;所面對風險不是靜態的,須在計劃過程不斷檢討,並思考可用的資源。

()五項風險

   基於《8號總統政策指令》與《戰略性全國風險評估》(Strategic

National Risk Assessment)定出重要的五項風險,分別是:

第一、自然災害:包括了展現出重大與各式樣風險的颶風、地震、龍捲風、森林大火與洪水;

第二、傳染性疾病:帶有致命菌株的傳染性疾病可殺死眾多人民、造成龐大經濟損失.包括從未發現,可能造成重大風險的人或動物的傳染性疾病;

第三、科技與意外事件危害,如水壩崩潰或化學物質溢出會造成擴展性死亡與經濟衝擊,由於關鍵基礎設施結構老化,發生的可能性已增加;

第四、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恐怖主義組織或其分支可能尋求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代表國家持續風險的傳統恐怖分子攻擊,包括單獨攻擊者(lone actors)使用炸藥或武器進行的攻擊;

第五、網路攻擊:不僅會造成網路空間的毀滅,也可能引發其他危害,如電網失效或財務系統故障,均會擴大網路衝擊。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84~86)

 


 

 

 

 

 

 

 

 

 

 

 

 

 

 

 

 

 

 


六、試說明當前除了敵對國家之外,政府可能面臨的四大類型威脅?

【擬答】:

()蓋達組織的威脅

   美國強力打擊及賓拉登(Osama BinLaden)被擊斃後,「蓋達組織」(al-Qaida)攻擊力弱化,但仍可能重新恢復。目前該組織推動「自己行動」(do-it-yourself)戰略,不要求各地聖戰士再到伊拉克、阿富汗與非洲從事聖戰,而係告知戰士,可在任何地方從事自己認為適當的行動,並隱藏身份伺機而動。

1.蓋達組織、其分支與盟友之威脅

  目前各國面臨「非國家行為者」之主要威脅,恐怖主義仍排第一。此等威脅除位處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境的「蓋達組織」外,尚包括其分支與盟友。該組織分支的威脅,包括葉門、索馬利亞、伊拉克與北非分支,如201010月葉門「阿拉伯半島蓋達組織」(alQae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 AQAP)發動的航空貨運機碳粉匣炸彈攻擊事件及巴基斯坦「虔誠軍」(Lashkar-e Taiba)與「巴基斯坦塔利班」( Tehrik-e Taliban)之攻擊等。

2.美國國內發生之恐怖攻擊有關之案例

 「九一一事件」後至2011年底,共破獲96件美國公民或居民支援聖戰團體、加入或企圖加入聖戰戰線或發動恐怖攻擊案例。多為個人所為、不專業且多使用炸藥。曼哈頓(Manhattan)與洛杉磯(Los Angeles)常成為攻擊「熱點」,但2000年亞歷桑那州馬里科帕郡(Maricopa County)被攻擊頻率最高;19701980年華盛頓州鳳凰郡(Phoenix's county)、國王郡(KingCounty)被攻擊頻率高;1970年代舊金山、伯克萊附近左翼團體攻擊次數最多; 1980年代主要攻擊來自右翼團體; 19902000年右翼團體與單一議題組織,如反核與反墮貽等攻擊較多,發動恐怖攻擊已不限於國際恐怖主義組織。

3.恐怖分子鎖定的攻擊目標

  恐怖分子鎖定目標,包括政府與商業大樓、教堂、餐館、夜總會、商場或市場、旅館和旅遊景點、發電站、油庫、加油站與管線、橋樑和隧道、地鐵、火車、公共汽車、渡輪。對象為政府官員和被視為冒犯伊斯蘭教的者。地點以政府辦公大樓與交通系統最多、其次是旅館、旅遊景點、宗教機構、商業大樓與航空運輸。

4.恐怖分子慣常使用的戰術

  1960年以來,炸彈攻擊是最常採用戰術。「九一一事件」後五年,「蓋達組織」不斷進行汽車炸彈攻擊,因各國情報能力改善、強力壓制與對爆炸物與化學材料的控制,恐怖分子要積累炸藥更困難,但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等「準軍事戰場」仍常有攻擊。重裝武器襲擊案件亦有,如2008年孟買恐怖攻擊。亦有使用化學武器、蓖麻毒素或炭疽病毒攻擊者。但核武攻擊迄未發生;較特殊的是美國境內槍隻雖可合法買賣取得,但此攻擊模式較少。

5.未來國內持續面對之風險

  未來各國將存有由「本土成長恐怖分子」及其他「蓋達組織」分支與盟友發動攻擊之風險。大型攻擊需領導者、監督計劃與通訊、執行監偵與演練攻擊、經費、身份文件、行動庇護所及後勤,過程可能會製造情報而被執法單位監視攔截。但小規模攻擊僅13人,若已居住美國或歐洲,更不須太多規劃,故很難被情報單位注意,攻擊亦不易制止,欲防範必須有更佳的情資分享。

()網路安全的威脅

  1.美歐國家目前面對的第二種重大威脅為網路威脅行動。聯邦調查局長穆勒(Robert Mueller)指出,此威脅未來數年可能超越恐怖主義,躍升為最高國家安全威脅。網路攻擊可能來自敵對國家、恐怖分子、犯罪幫派、個別駭客等,如「真主黨」在20116月建立了「網路真主黨組織」(Cyber Hezbollah organization),利用「臉書」等媒體工具獲取資訊與情報。

  2.可能發動網路入侵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中國、北韓與伊朗等,這些非法行為可經由網路從事金錢與智財權盜取,造成數百億美元損失;且可使用電腦破壞重大關鍵基礎設施結構與關鍵資源,如電力公用事業與各種管線,可能導致生命損失與環境和經濟的災難。

()跨國組織犯罪的威脅

  1.被視為第三個重大威脅是跨國組織犯罪,如墨西哥毒品走私組織「犯罪暴動」(criminal insurgency)特徵,使此等組織直接威脅國家安全,包括人口販運、醫療詐欺等。依德州國土安全主任麥克柯羅(Steve McCraw)指證,恐怖分子已採取墨西哥人口販運與走私毒品途徑之戰術,如2007年「真主黨」欲經由墨西哥偷渡到美國而被逮捕。

  2.恐怖主義、網路威脅、跨國組織犯罪不應隔離對待,應改變不同負責單位零碎處理的方式(fragmented way),有更多協調與資訊分享。如201110,德州二手車買賣商人、伊朗裔美人阿巴席爾(Mansour J. Arbabsiar)受「革命衛隊」(Revolutionary Guards)之「聖城部隊」(Quds Force)指使,企圖從墨西哥毒品走私集團羅斯.扎他斯(Los Zetas)甄補殺手,欲攻擊駐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大使阿德爾.阿爾(AdelAl-Jubeir)

()自然災害的威脅

    除前述威脅,尚有自然災害與人為意外產生重大危害.如日本因海嘯造成輻射外洩的福島事件;美國華府較小規模的地鐵事件、因為「迪瑞括風暴系統」(derecho stonn system)導致首都大規模停電影響供水、供油與緊急通訊等,均須防範.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223~231)

 

七、試說明資訊分享環境「業務流程應用」之《資訊分享環境可疑行動報告》的五大步驟及其內涵?

【擬答】:

()第一個步驟是決定參與者與啟動專案

   此過程是協助確保所有相關的利益共享者可以參與「資訊分享環節結構」( information sharing segment architectures, ISSA)的過程,也開始環節建構發展且包括了持續的介入與進行整個發展過程中之查證努力。

()第二個步驟是發展此環節的範圍與戰略企圖

   此步驟要概述參與「資訊分享環節建構」發展活動組成要素與利益共享者,鑑定「資訊分享環境」參與者所需達成狀態.思考的問題如下:

 1.如何調整與支持《資訊分享國家戰略》所鑑定出來的要求與履行;

 2.基於「共同恐怖主義資訊分享標準」(Common Terrorism Information Sharing Standards, CTISS)之功能標準與其他的指導綱領,那些資訊要進行分享;

 3.資訊是否可以今天開始分享,為什麼及為什麼不可以;

 4.資訊使用的企圖是什麼;

 5.要支持那些任務過程;

 6.誰需要分享資料或是可以擴大現存資料給那些之前不知道恐怖分子資訊的人;

 7.資料要如何的進入;

 8.那些人與地方是資料使用與詮釋的權威來源;

 9.假如沒有分享會發生什麼樣的分享或是結果;

10.那些業務流程與結果可以達成信任的程度(風險減緩/管理)以評估在「資訊分享環境」內之安全保證;

11.有那些漏洞;

12.聯邦、州、地方與部落修正那些政策,才能在資訊分享環境進行有效整合;

13.無法進入資訊的任務風險是什麼,是管理上的風險或是要避免的風險;

14.無法預期的使用者風險如何可以被減緩;

15.誰是交換的夥伴;

16.組織需要什麼樣的型式以分擔風險.

()第三個步驟是定義業務與資訊需求

  「資訊分享環境」參與者與執行機構,對可用資產應徹底瞭解,建立自己的「資訊分享環境」風險管理治理過程,以平衡所有聯邦、州、地方、部落、外國政府與私營夥伴的資訊進入與面臨風險。應與「聯邦環節建構方法」分析一致的業務過程;鑑定與歸類(Categorize)可用資產;最後要保證調整環節(segment)的範圍與脈絡:鑑定與瞭解「現況」為何、實施「資產清查」(Asset Inventory)及進行「漏洞分析」(Gap Analysis).

()第四個步驟是定義概念性的解決方案架構

  「資訊分享環境」概念性的解決方案架構,是一種來自於「資訊分享環節建構」的結構、文件之技術安排,其範圍要能描述「資訊分享環境」參與者履行與恐怖主義資訊、鑑定達成行動成果方法、定義特定資訊科技資產、應用、採購和履行組成要素相關之特定功能或過程.要建立企業內與或環節建構之「資訊分享環境分享空間」(ISE Shared Space),則每一個「資訊分享環境」參與者要決定組織可分享的反恐資產.

()第五個步驟是開創現代化藍圖

   開始於鑑定與分類發現之更迭過程,且定義相關的處理「環節」表現改進機會的過渡選項.「資訊分享環境」需要對參與者有可運用之任務層面的發展程序且能適當的增進支援「資訊分享環節建構」與解決方案架構.結果產生一組由所有利益共享者已驗證的履行建議,且具有詳細、可行動之環節建構藍圖。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283~286)

 

八、轉型的國土安全概念建構必須思考那四個層面之組成要素?

【擬答】:國土安全需要全面性概念架構,而轉型的邏輯可以被瞭解為是一種戰略性、多國性、多層面性與跨部門的過程,置目標於為了適應動態的環境需求,而持續調整政府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工具與決策過程.而此轉型的國土安全概念建構,可以由四個層面之要素組成來加以說明,分別是「基於效果運作」(Effects-Based Operations, EBO)、「網路中心運作」(Network-Centric Operations)、概念的發展與實驗、及一種共同相關的運作圖像,且這些要素均是達成國土安全任務的重要關鍵.

()就基於效果之運作言

  1.「效果」是來自於經由發揮外交、資訊、軍事、執法與經濟等光譜系能力之多組協調行動所產生之預期良好結果.採取的是對於會發生影響之鎖定目標,經由各式不同視野加以分析之「系統性途徑」,因而特別關注政治、軍事、經濟、社會、資訊與關鍵基礎設施結構可能產生之風險,並要求脫離以往運作上之官僚式門戶之見,俾能刺激跨部門之互動.

  2.由於在國土安全所有領導、核心與支援層面之行動,如從戰略之跨部門領導、經由核心行動過程之任務準備與履行、及管理支援過程中之重要組織,如下圖五,均會受到任何一個層面過程中有關要素執行不當之影響.因此,要能夠應對所有之國土安全挑戰,就必須有全政府(all-government)的設計,而能執行「基於能力之規劃」( capabilities-based planning)及所有安全相關行為者在「跨部門企業架構」(interagency enterprise architecture)下能夠解決「基於過程管理」( process-based management)之相關問題.

()就概念的發展與實驗言

  1.當前安全風險複雜,不能有「適用於一切」(one-size-fits-all)的解決方案.故之前就要測試那種戰略可用於處理不同風險,需要什麼能力,要採什麼過程與結構才能提供更平順互動.藉由使用模型、模擬與其他的技術,「概念的發展與實驗」就能夠提供一種針對某一新思考可能造成潛在結果之早期評估,而指出預期與不預期的結果.

  2.且作為戰略發展的整體一部分,「概念的發展與實驗」對於發展國土安全也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協助.例如在能力建立方面,可以提供一個分析風險、弱點、依賴間之相互作用及所需要「能力」的整全途徑.可以決定這些與不同國土安全情節相稱而混合在一起之不同能力,如自然災難、恐怖攻擊、重大關鍵基礎設施結構損壞、網路意外事件等;而對於個別能力評估方面,亦可以協助思考使用能力時之法律限制,例如國內武力的使用;及潛在可能產生的弱點,如干擾手機網路以避免搖控炸彈爆炸時,會造成緊急事件回應者通訊系統之影響等.

()就網路中之運作言

  1.指的是連接目標、職能、過程、結構、與安全相關之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能力之細緻化行動,這些必要之連結就是要能夠進行合作、協調與整合這些行動.因此是與不同層級之規劃、決策、履行、一起工作的不同行為者間之緊密互動有關,並經由使用廣範圍之光譜系權力工具,而能夠完成不同的工作.

  2.國土安全就是一個跨領域之工作,且涉及了許多不同的區域、國家與國際層級之行為者,因此就必須有網路中心之邏輯,以創造一個全面性之:糸統中系統」,其中包括了執法、警察、消防員、緊急事件醫療服務、醫院、其他緊急事件回應者、三軍部隊、情報部門、研究機構與其他之相關公司等.其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個包括前述相關行為者在內之「全面性網路架構」( comprehensive network architecture).

()就共同相關的運作圖像言

  1.就是經由「基於效果運作」、「網路中心運作」而產生了一個新的不同以往的國土安全系統,其目的是將所有的資訊結合在一起,以完成「共同相關的運作圖像」.因為執行聯合行動,需要有由「共同相關的運作圖像」才能提供聯合情勢警覺(joint situational awareness)與聯合情況瞭解.而從技術面言,「共同相關的運作圖像」就意味者已整合了不同的圖像,包括了空中、陸地、海上、後勤、醫療等,而使不同的國土安全行為者有一個完整的、共同的可以運用之「國土安全空間」.

  2.此共同圖像的建立需要快速的處理與分析大量的資料,而首要的挑戰就是要克服網路之技術設計,且要處理情報組織如何能夠與緊急事件管理者,其他國土安全行為者之情資分享,而能產生可行動情報.但是亦將面對之議題,包括了:

   第一、如何解決「機密」的問題,傳統情資不同機密分類的作為可能就要調整,及如何產生符合國土安全情報(homeland security intelligence)需求之各式不同性質與種類之產品;第二、要建立一個情報與國土安全行為者可以容易進入的「聯合資料庫」,且要思考可能面臨之法律限制;

   第三、就是私營部門之關鍵基礎設施結構與服務之擁有者、供應鏈的管理者、私人保全等,如何可以提供其各自經由風險評估所轉化成之有價值的資訊,及公私部門間如何能夠更佳的針對國土安全事項進行互動.此等國土安全概念轉型與應有之要素,如下圖.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393~397)

 

九、試說明未來我國建構國土安全與完善有關工作應有之思考?

【擬答】:

()建構國土安全網之思考

  1.行政院於20037月亦曾提及,建構一套因應緊急事故與維護國土安全的完善機制,同時以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作為「國土安全網」的備援主軸.就統一運作之觀點而言立意甚佳,然此種由上而下、未明顯區隔危機特性、且如何依於優先事項而訂下有效資源分配之作法,是否可行亦可能須再審慎研究.例如美國對於「凱崔娜颶風」救援不當等之檢討,就發現儘管每年納稅人投入數十億美元之資金,用於緊急事件準備與災難防治,但似仍展現沒有區隔之整全戰略,以減少來自於自然災害之生命與物資的損失.

 2.雖然政府已有含括聯邦、州與地方在內之「所有危險」(all-hazards)途徑以準備因應災難,但是此種想畢其功於一役之「可套用全部」(one-size-fits-all)之計劃,亦未能實際精確評估、且概是以因應恐怖主義威脅為主、又在經費不足之情況下,已不能如預期之回應如此多樣不同於恐怖主義之從火山爆發到化學溢出等之危險.

()建構內政與國土安全部之思考

  1.2004年行政院已推動之組織重整方案中,已有討論欲建立類似美國「國土安全部」之組織,然卻將其與內政部合併,而欲成立「內政暨國土安全部」此等朝向專責管理改革之方向雖正確,但可能仍有某些問題必須思考解決.

  2.內政事務有其透明性質,且樂於推銷服務成果;然國土安全多少有其秘密之特色與因應危機之色彩,多做少說,資源使用之配置與優先次序亦有不同之考量,因此在兩者業務性質與運作方式完全不同之前題下,融為一爐是否可能造成混亂,致兩種性質之功能都無法有效發揮,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要把「國土安全部」獨立、並歸類為情報圈之16個成員之一,而不是純粹的行政部門.

  3.國土安全之範圍涵蓋從中央到地方,業務性質亦涵括了國安與行政兩個體系之事務,若是由兼容之部門來管理,是否會產生授權不足、指揮不動之情事亦是必須關注的.

()全災害應變之國土安全概念與運作發展

  1.觀察我國內部目前與人民安全相關、且受到重視之重大緊急事件,可能仍是歸屬於自然或人為之災難救助,例如如何有效因應地震、土石流、火災、交通事故等之災難,及要求能夠迅速有效之復原.此方面已為政府努力之重點,相關作為如下:

 (1)2005427,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更新了《公共安全管理白皮書》,鎖定具有高度潛在危險性之重大災害項目,以明確各主管機關年度施政目標,降低重大公安事故發生,減少重大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

 (2)2005628,行政院反恐怖行動政策會報決議採取「全災害」防救應變之國土安全概念,協調整合反恐、救災與全民動員三大體系,以強化國家緊急應變機制.

 (3)2007816,行政院國土安全(災防、全動、反恐怖)聯合政策會報決議將「反恐怖行動管控辦公室」更名為「國土安全辦公室」; 1221日又修正《行政院反恐怖行動政策會報設置要點》為《行政院國土安全政策會報設置要點》,以協調、整合各應變體系,並能夠確保國土安全.

 (4)20093,行政院調整「國土安全辦公室」,專責強化重大人為危安事件與恐怖活動之預防整備及應變,不再處理國土安全概念有關災防業務,此與美國之國土安全設計有很大差異.災害防救各項工作,則由20102月成立的「災害防救辦公室」負責,並由專責災防體系辦理.為配合上述業務調整,相關《災害防救法》、《中央災害防救會報設置要點》亦進行翻修.

2.此外,亦要求軍方落實《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而盼整合軍文體系運作.然長期以來檢討,僅就災防工作言,如國外先進國家一樣,欲事先達充分預警仍有困難,何況迄今尚未碰到如恐怖攻擊般之人為災難,此等準備工作涉及作為國土安全主要督導、協調之「國土安全辦公室」授權是否充足、各種先進裝備是否足夠、可運用資源有限等諸多因素,致並非容易馬上解決之事.然基本之事中處理與事後復原工作之要求,卻似乎仍有相當程度之立即改善空間.

()未來建構與不斷完善應有之思考

 處理國土安全議題,不能僅聚焦表象,須先回答關鍵問題.

 第一、要先確定使國土更安全的「視野」與國家目標是什麼?

 第二、政府提出欲使國土更安全之戰略,構成之根本要素是什麼?

 第三、欲處理這些議題,行政與立法部門應如何的有效組織?

 第四、對於處理廣光譜系威脅之國土安全戰略,應如何評估其執行的有效性?且因應分散式之多樣威脅,建構國土安全機制之首要思考,是如何將不同部門連接成一個可運作之整合、且是「自下而上」發動之網路組織,要求的是一個「非完全集中式」之中央結構,而更多是能夠展現出協調彈性,並讓地方能夠自主的發揮因應功能之機制.因此面臨挑戰,包括政策、過程與如何更佳的使用科技等,此亦涉及了更困難之部門間文化與態度之改變等.亦即轉變中之國土安全機關的發展,不僅是要建構一個權力結構,亦要培育網路合作之「權利分享文化」,需要把傳統之聯盟機制或政府對政府之關係轉變為「網路組織式之防衛」(networked defense).

1.威脅鑑定:

 從「預防安全」之角度言,必須要有任何威脅均可能發生之認知,才可能進行相關之事先準備工作,並提出預警.且就國際層面言,若運作良好亦可作為我與國際接軌之一個平臺;另就犯罪防制言,恐怖主義藉由跨國之組織性犯罪以獲得財源之途徑不會停止,這些犯罪包括了走私毒品,販賣人口,洗錢,不當操作金融、股票等,亦均是目前我國家安全維護之重點,而必然要進行國內、外相關部門之合作.例如美國務完之毒品調查資料顯示,菲律賓南部由「阿布薩耶夫組織」(ASG)、「摩洛解放陣線」(MILF)、「新人民軍」(CPP/NPA)等控制地區生產之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類型等毒品,懷疑涉及中國與臺灣的黑道幫派,此等情事有待進一步查證,但亦彰顯我國反毒之努力可在反恐上有所貢獻.

2.組織重整:

(1)我國在因應自然與人為災難方面,已有運作多年之架構與相關法規,已漸臻完善並產生一定成效.因此,目前要強化的是如何使其運作的更順暢致更有效率,而欲對於既有之組織進行重整或建立一個新的部門,當然亦是一個思考方向,然是否為改善之必要因素似可以再進一步討論.又在因應恐怖主義之威脅方面,比較上此等威脅又不如中國軍事威脅來的大,致或許不需要如美國般之設有內閣層級之龐大機構來處理,因此附屬於行政院之下的「國土安全辦公室」一若能持續補強專業與增加授權與資源,應可發揮預期之更大功能.

(2)就目前我國政體似乎傾向於總統制之情況下,未來國土安全機關之發展,應 針對相關部門之指揮、協調與任務部份進行適切的調整.亦即若以現有由政府各部門與委員會間因應國土安全互動模式,經中央協調,由部長負責、且部會承擔相關運作等之結構設計,必須思考如何保有最大彈性,以因應廣範圍的來自人為或自然之挑戰與災難.不但要使官僚層級之不當節制影響相對較小,允許更多專家投入,同時須有明確之指揮鏈,而使人力與資源之相關運作合理化.

(3)因此應該由在「國安會」主導之國安機制運作下,經由行政院之充分授權與 提供資源給「國土安全辦公室」並不斷的提升其專業,才可更有效的落實督導與協調國土安全工作.而有關《國土安全戰略》之提出、接續國土安全政策之擬訂、與執行整合之設計等,則應交由「國安會」來統籌設計,然其內部分工亦必須重新調整,例如必須有職掌國家安全暨情報業務之適任副秘書長,及產生由其督導之「安全議題之政策協調委員會」來協調相關部門與既有連作機制,以進行定期檢討; 且要與「行政院國土安全政策會報」充分保持互動,才能充分運用資源.

()未來國土安全機關架構之運作或許可以設計如下圖,其中軍方與警察部門之國土安全工作均應較以往更為重要,此亦為國防部與警政署必須及早因應規劃的.而中央警察大學或其它公私立大學與民間有關國家安全與國際關係等方面之研究機構,亦應可嘗試扮演國土安全有關議題之研究支援角色,協助提供因應威脅之各項研究創意,而供國土安全機關參考.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403~407)

 


 

 

 
 
 
 

 


十、造成災害之一般風險要素有那些?災害發展有那些階段?

【擬答】:

()造成災害之一般風險要素

 1.設計與建築的錯誤:所有的建築物,均是依據詳細的藍圖或是特定需求之設計, 且是基於工程師的分析,並聚焦於所設計之結構能夠檔得住任何的震動、爆炸攻擊、暴風等特定之風險.但假如設計過程中有瑕疵,且未能及時發現,一旦遭受到前述風險衝擊,則建築物就可能部分或全部倒塌.且既使這些特定的設計是有效的,但也可能發生問題,例如使用的材料不符合需求,或是組合的不完整等

 2.延緩維修:為持續運作,一旦發生機械上的問題,就會引起是否要立即停止,以進行維修而能解決問題,或是等到方便時再維修之論辯.此等情況下,一般可能均是等一段時間再處理問題,特別是假如此等問題不會真的造成故障.但是延緩維修經常會在想要開始維修前,就造成關鍵系統的失效,因而造成重大的意外事件.且特別是在一種慣例性的延緩維修的文化中,經常產生的是多固組成要件受損之情勢,而造成意外事件的頻傳與發生.

3.經費壓力:不論是要整地而擴大空間、建築新的設施、運輸大量的貨櫃等,均會面臨有限的經費預算.因此必須很精準的投資相關資源.當經費緊縮或是使用上不能適當控制的壓力下,就經常會採取削減成本之措施,而導致次級之施工手藝、購買次級的材料、刪除備份或安全設備、或忽視已發生中的問題.但通常單獨經費不足之風險,僅是人為疏忽而導致災害事件之催化劑,而不曾是意外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

4.期程的壓迫:期程壓迫與經費壓力經常是相互影響的.當最後期程已被定出來,但運作進度卻已落後的情況下,會使負責的單位忽珞甚或刪除在運作上原先必須要有的重要細節工作,或是造成不再仔細或充分思考可能在安全上造成之衝擊,而導致摧毀性結果.

5.不適當的訓練:目前大部分之操作,是複雜科技與具有高度整合本質之各式不同系統下進行的.許多重要功能的表現,需要其高度訓練之員工來執行.但同時,許多組織視訓練是一種負擔,因為要支出額外的經費且員工因為訓練而當下不具生產性.然訓練不足之結果,就可能是意外事件之導因,而最終造成更嚴重之危機.且有時,因為人手的缺乏,致必須馬上投入工作且可能扮演重要的決策角色,但是由於之前沒有充分的學習與適當的訓練,且因為運作一段時間後之程序改變而需要新的訓練,而忽略或未進行再訓練之結果,就常會引起重大傷害.

6.沒有按照程序進行:所有組織概均有使工作人員遵循之一套設計精密的運作程序,而能完善其工作以發揮應有之功能.這些程序均已文件化,且在訓練過程中反覆演練,及在工作時亦可隨時參考.且不同層級之監督者亦會確保所有工作人員能夠遵守標準作業程序.但是程序的錯誤,卻經常是失敗的根本原1.當執行的是一項重覆工作,自然會產生自滿的心態,且可能漏掉嚴格規定下之有次序的接續呈序.結果不是忽略一些步驟、或是創造出一些其他達成同樣工作的方式,卻未考慮此等額外方式在安全上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不遵守程序,就會造成危害的情境,特別是若其他同事之行動,是基於必須遵守之依序程序但卻沒有遵守,就會擴大危險情勢,終將導致意外災害.

7.缺乏規劃與準備:若有規劃與準備,則可以更主動的聚焦於在之前!I適當的運用資源,以增進對於可能發生意外事件的瞭解,及回應將導致嚴重後果之相關威脅..規劃與準備行動包括了蒐集相關知識,估算可能發生的各式不同災害情節與可能結果,評估減低風險策略之取代方案,及執行各類演訓,以決定可以持續進行之有效努力及維持已備妥之狀態.

8.通訊失敗:在災害之任何階段,均可能發生通訊失敗之間題,且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了災害的後果.最常見的失敗形式,就是同一個組織間之成員間的通訊失敗.在此情況下,重要的資訊無法分享,例如組織內的某個團體正準備關閉一個關鍵性之維生保護系統,但同時另一個團體卻正在進行實驗.此外,組織與組織間之通訊也經常發生問題,最典型的情節是,兩個組織均從事回應之努力,彼此卻不知道對方在做什麼.此外,大眾缺乏資訊或是提供不正確資訊,均可能使人民遭受風險,因為不知道所面對的危害是什麼,且沒有獲得可以保護自己的適當忠告.

9.自大:自大可能會使一個安全行動變得複雜化,例如常發生的兩種情況,一是個人可能輕忽或誤判一些風險因素,另一是對於其現有處理問題之能力過於自信,而導致嚴重的反作用.且不僅個人,組織也可能有此等情況.例如組織文化是由輕忽態度所主導,過於自信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之組織能力,或是輕視威脅到目標之已浮現之實踐.

10.抑制性的政治議程:政府的政策對於任何可能發生的災害,均有決定性的影響.假如這些政策堅定而沒有討論或妥協的空間,則受到影響的另一方,可以感受到無法再討價還價,則將會更訴諸於極端與經常性之敵對措施,例如美國之反恐政策,及蓋達組織的誓言持續攻擊.另有些發展中國家,更重視經濟競爭性利益,而願意鬆綁吸引企業的安全標準、或是有些國家更願意在全球政治中抬高姿態,均可毫使其人民遭受更大之來自於自然與人為的風險.

()災害發展之不同階段

 1.緊急時期:此時期是由災難本身所構成,大部分傷亡會發生在此時期.自然災 難時期會很短,幾分鐘如地震;到數個小時或到幾天,如洪水與颶風;或是更長時期之饑荒、傳染性疾病等.若要安然渡過此時期,則是依於從中央到地方之有效領導,平時即已持續進行的訓練,及可遵循之規劃良好之政策與計劃.

2.即時之災後時期

   在此時期,高的與即時的死亡率已被穩定但下降的傷亡所取代,且主要的醫療問題是治癒傷者或病者.若是地震或是颶風襲擊,大部份的存活者概是災害過後的12小時內被發現的,而大部份的傷者是在2436小時內被初步治療.此時期提供一個執行協同式行動之機會,且期盼管理結構可以有效的運作.而已建立的良好計劃,會導致回應行動之履行,各式資源與援助也會抵達受到影響的地區.

3.災害中期:

  大概開始於35,且到10天前是高峰.若是傳染性疾病,則會有明顯的發燒或發冷,且缺乏乾淨的水源,曝露的不良衛生設施,及聚集在收容所的擁擠人群.此時期特徵,是湧現出急性呼吸道感染與腹瀉疾病.到了既時期之結束時,痢疾、霍亂、傷寒、與肝炎變成更加普遍,麻疹也可能發生.由於缺乏食物與無法烹煮,會導致人們更加虛弱,且造成高度的營養失調及減低受到感染的能力.此時期是開始復原之機會,但相關行動要等到情勢穩定或是撤離後才能進行.

4.災害後期:

  是重建的開始時期,此時期的開始時間與持續是依賴於不同之因素,例如醫療照顧之基礎設施結構及承受的傷害,足夠與完善之收容所等.必須開始新的支援各式需求,例如克服疾病等之回應行動,或是可以恢復某些能力之復原行動.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438~443)

 

十一、試說明「非戰爭軍事行動」概念之演化內容?

【擬答】:美國軍方提出「非戰爭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War)概念,是基於長期美軍執行系列本質上不同於以往之作戰任務下所逐漸形成的,以下分述非戰爭軍事行動概念之演化:

()非戰爭軍事行動之意義

  1.「非戰爭軍事行動」(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War)指的是,使用軍事能力所涉及之系列短於戰爭的軍事行動,這些軍事行動可以適用於整合任何其他國家權力之工具,且發生於戰爭之前、之中與之後的補充行動.

  2.1990年代,這些任務所使用的名詞,分別是「低強度衝突」(Low-Intensity Connict, LIC),與「非傳統戰爭」(UnconventionalWarfare, UW),但因為此等名詞不足以描述所有與「傳統」不同情勢下之行動,例如「低強度戰爭」只是描述了戰鬥的強度與戰鬥之層級,而「非傳統戰爭」只是描述了戰鬥的方法與這些行動的贊助者,因而最終被「非戰爭軍事行動」所取代.

3.名詞與定義雖然是新的,但是行動本身卻是「舊的」.但為了重整這些行動,是聚焦於區別戰爭與所有軍方要執行的任務,因此「非戰爭軍事行動」概念與以往的相關概念是不同的.

()低強度戰爭

1.指的是一種情勢,使用軍事行動或對外國提供支援,以建立、收復、或維持受到置目標於內部奪權之遊擊戰、革命、顛覆或其他戰術威脅領域之控制,在此脈絡下,軍事方面執行的即是在友好國家執行「反暴動行動」(Counterinsurgency Operations),或是單純的為友好外國政府與軍方提供此行動之設備與訓練.

2.但其後擴大詮釋為在常規組織性武力與非組織性武力間之「短於戰鬥」之有政治目的之武裝衝突,而所謂短於戰鬥指的是「低強度」,因此包括了一些和平行動(peace operations)之類型.因此,1990年代之前,低強度戰爭是聚焦於戰鬥之強度或層級,且擴大了低強度戰爭可運用之目的.,

()非傳統戰爭

   指的是與低強度戰爭同樣情勢下,進行「廣光譜系之行動」是由本土俱有或是  由外部來源支持的代理人部隊來執行的.其重點在於外部支援,且經常是暗中的、隱蔽的,而「非傳統」的本質就是有別於公開支持的「傳統」軍事行動.主要與「低強度戰爭」不同之處,是聚焦於戰鬥的方法與行動的贊助者.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478~480)

 

十二、試述美國凱崔娜颶風發生後,政府之回應行動引發了那些批判?

【擬答】:2005年的830日,位於美國的紐奧良飽受卡崔納颶風嚴重的侵襲,備受世人矚目,原本繁榮的紐奧良市在三天內被無情的颶風破壞得殘破不堪,損失高達數十億美金,颶風發生後,美國政府之回應行動引發以下批判:

()軍文部門之互動不足

 「凱崔娜颶風」所引發之檢討與批評,例如「國土安全部」並沒有使用已有之《全國回應計劃》(National Response Plan, NRP)來執行相關之救援行動;州與地方官員在災難發生時之緊急事件時回應中溝通不良,也由於溝通不良導致軍隊之協助救援緩慢; 地方部門仍收到來自「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未依實際需要之不同程度支援;「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沒有充足之經費與工作人員、領導者之任命已非專業傾向而是政治考量;第一線回應者沒有機動與無線之通訊系統; 經費不是不足而可能是花費不當;「運輸安全署」(TSA)等聯邦部門之安全單位主管在緊急事件時之角色不明;企業未能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準備其公司與雇員在緊急事件能夠更好的回應與配合政府部門之救災行動等.

()軍方必須有更大之介入角色

  美國「市長會議」(Conference of Mayors)在與「國土安全部」部長舉行閉門檢討會議時,要求改變聯邦政府回應緊急事件之程序,包括了更大的軍事協助,與應該固定「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的角色.指出就現存的法律典範,軍隊被視為是「資源的最後訴求」(resource of last resort),是用來恢復秩序.但是就如凱崔娜颶風等災難之規模,且因為恐怖主義份子可能趁這些自然災害發生時而發動攻擊,因而有必要思考增加軍隊在災難回應時之角色.所以建議地方政府在自然災害或是恐怖主義攻擊之最初幾小時與幾天之內,就要能夠取得軍方資源;要求「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之回應功能能回歸落實於地方,而能在緊急事件時提供「第一線回應者」與其它資源.

()恐怖攻擊與自然災難結合之可能性

  其它相關之檢討,還包括了在這些災難事件後,對於包括了軍隊與回應者等在內之救援人員的心理創傷必須提供大量的諮商,以極小化自殺之意外事件發生.而由於需要更多的部隊處理國內緊急事件與海外部署,因此,此等自然災害防治等事件,亦可能衝擊到已規劃中之軍方基地關閉政策.且相應自然災難時恐怖份子可能趁勢攻擊之預設,賓州大學、南加大、蘭德公司等亦聯合舉行「恐怖主義風險保險全國研討會」,以討論恐怖主義危險、國家安全保證與公共政策等面臨之問題,想要處理恐怖主義保險之經濟問題、國家安全與恐怖主義保險等之關聯、發展一種公平的保險計劃、在處理巨大災害損失之公共與私營部門之角色、恐怖主義保險在減少未來損失前題下之恐怖主義保險業之角色等.

()地方回應部門之準備與能力不足

 另回歸現實面之整全思考,雖然美國聯邦部門、州與地方政府之相關對口單位,均已組織各自包含了偵測(detection)、預防(prevention)與回應(response)之災難特定計劃,然同時特定單位仍只是關注其特定種類之災難;且所有的回應者仍陷入基於以往「偶發」危機所構建的聯邦官僚體系基礎設施結構之設計.如目前聯邦之「水壩安全計劃」,是基於1976年愛達荷州之鐵盾水壩(Teton Dare)不良設計,導致11人死亡與數百萬美元損失之基礎規劃;「地震安全計劃」之原型,是基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火山安全計劃」則是基於1980年華盛頓州之聖海倫斯( St.Helens)山火山爆發;「森林大火回應計劃」,則是基於1970年加州大火而發展出來的.因此,反映出來之根本問題,就是沒有經由全面性之聯邦努力,以評估目前與以往在現實上仍存之鴻溝;或是真的鼓勵在不同科學與工程等領域之專家能投入而與自然災害之準備工作相結合.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557~560)

 

十三、未來強化國軍災防能力有那些可以努力之方向?

【擬答】:200910月公布的《98年國防報告書》第七章堅實戰力部分,提及要落實全民防衛,並將周延災防整備列為國軍的中心任務之一,除欲將災害防救的角色由「接受申請、支援」轉換為「主動、協調執行」外,並強調整合預警機制;預置兵力部署;研修法令規定;發展準則教令;強化救災演訓及籌購救災機具等七項重點工作.且國防部為了因應2010713日立法院通過之《災害防救法》第34條第6項條文修正,已於719日預告訂定《國軍執行災害防救辦法草案》,其內容概是以《申請國軍支援災害處理辦法》為基礎,另亦將研修《兵役法》三十七條,以取得運用應召後備軍人支援災害防救任務的法源依據.未來強化國軍災防能力的努力方向,分述如下:

()有關部門建議

1.災害應變中心協調方面:建議由軍團與後備司令部,共同進駐縣市災害應變中心.

2.國軍救災能力方面:建立國軍救災編組常態化機制及提升國軍救災專業能力,例如國軍應該將災害防救納入中心任務;強化國軍防救災教育訓練;強化國軍預警情資蒐整;規劃災害潛勢區預置兵力部署;籌購災害防救機具裝備,各項裝備器材及訓練將因應地震災害搶救,予以納入規劃;強化國軍與中央及地方政府之平時與災時協調聯繫機制;針對「兵役法」等勤務與召集事項進行檢討,以增加人力能量.

3.支援應變部隊方面:由國軍組織第一及第二即時應變隊,平時接受防救災組合訓練,災時則依據指揮官調度執行救災任務.第一即時應變隊應於接受命令後,10分鐘內出勤;第二即時應變隊應於接受命令後,3小時內出勤.同時訂定國軍協助救災派遣作業規定,明訂指揮權責、派遣程序等,以為實際救災調度之參據.

()增進國內重大事件之回應能力

    軍方對於國內重大事件的回應能力,主要是由三個要素組成,即人員、訓練與設備.

1.掌握及時的情勢警訊:此次災難初起之所以沒有受到注意,主要是災區之警訊無法外傳,導致我中央政府官員誤判,軍方被抨擊未能主動救援.因此若無法掌握動態之情勢發展,則再堅實之法源依據、已更完善之救援體系、及更靈活之運作均將處於無用武之地,,因此,未來必須及時、有效的掌握情勢警訊.其分類計有災害可能或發展之嚴重情況;持續可供應之救援物質、設備;及需要軍文部門藉以評估回應之資訊等.

2.適切的指揮與控制結構:現役軍人與後備部隊必然投入國內災難救助,但若沒有適當的規劃、合用的設備與有效的通訊,及適切的指揮與控制結構,就要軍方極大化的參與多部門之協調性的災難管理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接續軍方投入國內災難救助之三種不同行動,第一、藉由直昇機、挖土機等各式載具之立即救援行動;第二、提供各種交通載具之疏散行動;第三、污泥清除、公用設備恢復運作等之復原行動等,要能夠及時到位,就在於此指揮與控制結構是否運作良善與是否有足夠之彈性授權.

()軍隊必須轉型而能發揮多樣化功能

   美軍認為,地方之每個軍區要有十項必要能力,才可能完成災難前之準備工作:即聯合武力總部;工程能力;民事支援組;維護安全能力;醫療能力;運輸能力;維持能力;後勤能力;空運能力;通訊能力.同時,必須輔之以可因應自然與人為災難需求之轉型部隊,即現役部隊之型態必須朝向兩方面設計,一為更具模組式而可彈性運作與相互操作之戰鬥組,可迅速投入各項重大事件;另一是可快速因應特定威脅的遠征軍.且國民衛隊之性質,不應再是要經過數月動員以因應傳統戰爭大型事件之「戰略儲備」(strategic resewe),而應轉型為可常態性動員以因應國內突發事件與全球行動之「行動儲備」(operational reserye).

()建置e化網絡及人、物力編管系統

   在全民防衛動員準備體系下,依《全動法》與《民防法》等要求,平時應已進行動員物、人力之調查並建檔,然面對如此龐大資料仍須進一步透過無線射頻識別、無線通信、全球定位、掃描等技術和設備,才能將各種資料進行比對、分析,並藉由電腦網路連接,而進行更有效的識別、校正、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且同時可發揮網路、電視、手機等連結的傳播優勢.則一旦因應救災需求而啟動動員體系,就能夠更快速與精準的使人力、物力、財力的配置更有效率.

()激發民間資源主動分擔以強化動員能量

   民間資源能夠主動的回應各式動員需求,是全動體系是否有效發韃揮之基礎,特別是因應救災之緊急需求.因此不僅要有動員民力與後備力量的法源依據,亦要有完善動員補償之相關辦法,才可能激發出民眾的積極能動性.

()積極動員演訓以落實平戰結合

   全動體系功能是否能夠有效發揮,必須依賴平時之演訓設計與落實,才能不斷提升所需之動員能力.因此,演訓時應該區分不同層次,且針對不同之安全環境變化而突出優先重點及相應之課目設計.並且要堅持平戰結合、訓練和動員一致的原則,例如藉由積極參與救災之緊急救援工作,檢驗各式動員方案,提高動員協調能力與落實動員工作,而間接檢證作戰能力.並應經由多樣化背景設計進行推演,且某些情況下應可結合現役部隊進行聯合演練,以縮小平戰差距.

()其他應記取教訓及改善方向

改善對後備部隊之部署與運用,以支援重大災難事件;軍文部門間平時即須有更多之交流平臺,以瞭解彼此優勢與可用工具;強化跨部門間之通訊與聯絡;協助內政部改善領導回應災難事件之能力;扮演首要支援角色,與內政部協調共同規劃與準備災難事件;公布行政命令,要求各指揮部司令負更多責任與設計更彈性機制,提供對於民事部門之支援,例如依需求與時間長短派遣國防協調官駐留救災中心、救災中心可使用國防部設施、提供各式救援直昇機、提供偵察機協助災區偵測、功率強大之可攜性通訊設備、可立即到位支援之武力、大量疏散與運輸協助、流動醫療所;簡化提供民事支援各項需求之程序;在颱風期間主動提供規劃參謀官與聯絡官,以協助各項防災之準備工作;建立可立即主動開啟各項協助之相關部門間需求備忘錄,而能使支援立即到位;改善與協調和其它部門之資訊分享,例如影像情報分析、定期聯絡官會議等,均是未來可資思考之方向.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662~669)

 

十四、試從危機管理三階段範疇,論述災難事件發展六階段過程之特徵?

【擬答】:

()危機管理三階段範疇:

 1.管理危機階段,代表潛在危機之醞釀,要處理的是戰略與系統層次之涉及了組織功能與行動運作層次之問題.重要的元素包括了溝通、文化與決策過程,及一些可能使這些要素產生弱點之運作,且不應忽視一些意外事件,因為有可能會擴大成為危機之更嚴重的事件.

 2.危機運作階段,亦即事件擴大到造成傷害或是威脅到組織的信譽.此時需要額外資源以遏制事件的傷害,而能最終回復正常.且此階段亦有可以控制傷害事件之外部單位介入之特徵,而直到需求可以回歸到常態管理過程來處理:

 3.合法危機階段,亦即危機會衝擊組織的合法性問題,此時期組織將會聚焦於轉變管理,恢復名譽,提出系列置目標於使內、外與組織有關者可以重拾對組織合法性認知之努力,及推動組織學習之過程.

()災難事件發展六階段過程之特徵

   從前述危機管理脈絡檢視災難事件的處理,可以概分成六個階段,其中一至三階段屬於管理危機階段,四至五是屬於危機運作階段,六則是屬於合法危機階段,其內容如下表: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資料來源:汪毓瑋,國土安全(),元照出版社,民國102年,698~7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