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年司法特考犯罪學概要解題》

 

一、要有效的抗制犯罪並評估犯罪預防策略的有效性,須對犯罪行為加以精確的測量。試問有效犯罪測量主要方法有那三種?這三種測量方法各有何特色?三種犯罪測量方法的限制各為何?此三種犯罪測量方法之相合性為何?(25分)。

命題意旨

有關犯罪測量之考題,過去曾經在91年三等監獄官、96年四等監所員及96年原住民監所員犯罪學(含概要)出現過。本次之出題再次顯示有關犯罪學基本概念題型在犯罪學考題的重要性,而本題即在考驗考生是否對犯罪測量之各種方法、優缺點及相關性有無充分瞭解,。

答題關鍵

本題之作答訣竅,應掌握三種犯罪測量方式之意義、特色(優點)、限制(缺點),建議考生可採分項多點作答的方式來回答,並詳細列舉自己熟悉的測量方式與實務出現的例子,最後並說明後二者對前者之補充關係,以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3-8~3-11。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犯罪測量的方法、特色與限制

   1.官方統計調查法(Official Crime Statistics):

     (1)意義:官方犯罪統計係指警察、法院和犯罪矯正機構等保存登錄之相關犯罪統計資料或相關部門所編輯的統計報表。

     (2)型:如美國官方犯罪報告(The Uniform Crime Report,簡稱UCR)以及我國刑事警察局的「臺灣地區刑案統計」及法務部的「犯罪狀況及其分析」。

(3)特色:

1豐富詳盡:資料豐富且分析詳細,乃犯罪研究的最佳基礎。

2質量並重:可藉以瞭解犯罪嚴重性,知悉犯罪各類型犯罪之數量與比例。

3瞭解趨勢:有助顯現犯罪發展趨勢或犯罪類型的變化。

(3)限制:

1刑事案件若未報案或屬直接告訴者,因未被警方登錄,將成為「犯罪黑數」而未被列入統計,此為官方統計最大之缺陷

2不管警方移送法院之審理結果如何,均列入警方紀錄中。

3刑事司法體系各單位執法寬嚴、記錄方式易受政策變化而影響統計結果。

4警察部門基於績效或政府形象本身裝備、工作效率及責任心,可能扭曲官方統計的內容。

5警方犯罪統計的比較,可能因法律修改、統計方法及分類改變等因素而顯困難。

   2.自陳報告調查法(Self-Reported Surveys):

     (1)意義:自陳報告係指調查受訪者在過去特定時間內違反法律或社會規範的程度及類型。

(2)方式:本統計法進行方式係透過直接問卷調查,如郵寄問卷、網路問卷、現場施填問卷或電話訪談等屬之。

(3)特色:

1用途多重:該調查法有多重用途,不僅可以衡量受訪者的偏差或犯罪行為類型和次數,並可衡量其態度、價值觀、人格特質等,並作為其他理論的測試。

2瞭解犯罪:部分研究者懷疑刑事司法體系存有階級偏見及犯罪黑數,故主張不依賴官方統計資料,盼藉由自我報告來衡量犯罪在社會各階層的分佈,以發掘犯罪黑數,並補充官方犯罪調查之缺失。

3辨識差異:可辨識各種犯罪或偏差行為在社會上、中、下各階層間分佈之情形及差異。

(4)限制

       1信度不足 :自陳報告受試者可能隱匿虛陳或記憶減退,使信度(受試者陳述的可靠度)受到質疑,須援用撒謊量表或其他技術或刪減問題項   目,始能提高其信度。

2效度不足 :自陳報告測量結果正確性有問題,一般傾向於詮釋情節較輕微之青少年偏差行為,無法有效解釋或類推至嚴重犯罪行為。

3欠缺完整:如輟學青少年之缺席或行跡失蹤之犯罪者,即無法接受調查以瞭解其犯罪之原因或經過,使本測量法欠缺完整性;且本調查法亦無法探索較隱密之犯罪如白領犯罪、幫派犯罪。

3.被害調查法(Victim Surveys):

(1)意義:被害調查不依賴刑事司法機構的犯罪資料,它透過對被害人問卷或訪談方式抽樣調查,陳述其某一期間自己的被害經驗,以衡量犯罪性 質與數量,瞭解被害特性與因素。

(2)特色:傳統犯罪及重大犯罪方面,被害調查與官方統計結果無太大差距,惟就一般或輕微犯罪而言,本調查法獲致的犯罪數量大幅超過警方登 錄的案數,故此方法可用以發掘犯罪黑數。

(3)限制:

1類型有限:被害調查適用的犯罪類型有限。如無被害者犯罪及被害者已死亡犯罪即無法調查;而對被害者亦參與的犯罪,亦可能難以取得資 料。

2信度不足:被害者的遺忘、短報或對事實的誤解,使其信度亦受質疑;而訪員的測量誤差亦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正確性。

3止於估算:本調查只能解釋為對可能發生犯罪的估算,非真正發生者,此因這些訊息係來自被害者對犯罪事件的片面陳述。

   (二)三種犯罪測量方法之相合性:    

       1.自陳報告統計方法之特點在於可衡量未被官方登錄的偏差與犯罪行為程度與類型,有利獲知犯罪黑數,填補官方統計較偏於嚴重行為調查的現象,並常 

         以青少年為主要研究對象。惟自陳報告對重大犯罪的掌握較不如官方的犯罪統計。

 

       2.被害調查此類研究多集在(竊盜與性犯罪調查,調查的範圍包括被害者的特性,如性別、年齡、種族、婚姻、教育、損失或被害的情境、時地及嫌疑犯的 相關背景乃至於警方處理案件的態度等,為發掘犯罪黑數的另一研究方法。

 

       3.儘管有以上差異,但許多學者指出,上述三種犯罪統計的相合性(compatibility)仍相當高。如Blumstein(1991)指出美國犯罪被害調查發現之犯罪型態與趨向,與官方統計相當一致。其對犯罪與被害者特性的描述,包括性別、年齡、社經地位等因素,三種統計亦相當一致。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克拉克(Clarke)提倡「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的策略分為那五大類?其內容各為何?在實施情境犯罪預防策略時可能產生那些副作用?(25分)

命題意旨

情境犯罪預防之考題,已於97年四等監所員、99年原住民四等監所員犯罪學概要先後出現,顯示出環境犯罪學理論實為當前犯罪學研究之重點,惟Clarke之情境犯罪預防策略,曾經歷三階段之蛻變演進,分別是1983年的四項犯罪預防策略、1997年克拉克(Clarke)與荷美爾(Homel)的四大類16項犯罪預防策略,以及克氏與恩克(John Eck)於2003年提出的情境犯罪預防五大類25項策略,故本題應留意須針對2003年克氏與恩克(John Eck)所提出之理論加以論述,以獲取高分。

答題關鍵

本題之作答訣竅,應先說明情境犯罪預防之意義,答題時應掌握言簡意賅的原則,以表格化方式臚列五大策略之主要策略與25項方法之具體內容精要;並勿忽略情境犯罪預防策略之副作用,藉以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18-22~18-27。

 

【擬答】:有關「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的策略分類與內容及實施情境犯罪預防策略時可能產生之副作用,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意義: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指對某些類型犯罪,以有系統常設方法,對促成犯罪的環境加以設計管理,以增加犯罪阻力、曾增加犯罪風險、減少犯罪酬賞、降低犯罪刺激及移除犯罪藉口的犯罪預防措施。

   (二)策略與內容:有關2003年克氏與恩克(John Eck)所提出之情境犯罪預防五大類策略與25項內容,茲說明如下表:

        

增加犯罪阻力

口訣強化通道管制過濾嫌犯

增加犯罪風險

口訣擴充正式職員自然減少

減少犯罪誘因

口訣隱匿移除利益辨識市場

減少犯罪刺激

口訣模仿同儕爭端情緒壓力

移除犯罪藉口

口訣訂定管制激發遵守規則

標的物的:(強化)

龍頭鎖、防止汽車啟動裝置。

防盜布幕。

防破壞包裝。

監控:(擴充)

例行提醒、夜行結伴、攜帶手機、告知去處。

社區購物。

標的物的:(隱匿)

車輛不停放路邊。

電話簿中性別中立。

運鈔車勿有明顯標誌。

減緩挫折與:(壓力)

有效率的排隊與禮貌服務。

擴充座椅減少爭吵。

柔和的音樂與燈光。

規範:(訂定)

租賃契約。

騷擾防治規範。

投宿旅館須登記。

管制:(通道)

入口裝設對講機。

電子通行證。

行李安全檢查。

增加監控:(自然)

改善街道照明設施。

防衛空間設計社區。

標的物的:(移除)

可拆式汽車音響。

婦女庇護區。

預付電話卡。

避免:(爭端)

隔離球迷觀賞區與出口通道。

控制酒吧擁擠。

制訂計程車費率。

敬告守則:

禁止停車。

私人土地。

撲滅營火。

出口:(過濾)

有票根才可出境。

出境文件查閱。

磁化商品標籤。

匿名:(減少)

計程車顯示識別證。

申訴電話。

學校制服繡姓名。

財物的:(辨識)

財產標籤。

車輛牌照與零件註冊。

牛隻標記。

減少挑逗:(情緒)

暴力色情影片的控管。

提升球場內的模範行為。

禁止激進的毀謗。

良心:(激發)

路旁超速看板。

關稅簽名。

「偷竊商品是違法的行為」標語。

轉移注意:(嫌犯)

道路封閉。

分隔男女廁。

分散酒吧。

互動:(職員)

雙層巴士安裝CCTV。

便利商店安排兩位職員。

獎勵維護紀律職員。

擾亂:(市場)

監視當舖。

分類廣告控管。

街頭攤販領照。

減少壓力:(同儕)

白癡才酒醉駕車。

說不沒有關係。

在學校中分散麻煩人物。

協助遵守:(規則)

簡易圖書借閱手續。

公共廁所。

垃圾桶。

槍械:(管制)

智慧型槍枝。

失竊後便不能使用的行動電話。

嚴格管制少年購買噴漆。

強化監控:(正式)

闖紅燈照相機。

防盜警鈴。

保全警衛。

否定:(利益)

防盜墨水標籤。

清洗塗鴉。

減速路凸。

避免:(模仿)

公物破壞立即修繕。

電視內安裝V晶片。

避免作案模式之散佈。

藥酒:(管制)

於酒吧內酒測。

侍者調解。

無酒精活動。

(三)情境犯罪預防的副作用

1.不好的副作用犯罪轉移(Displacement Effect of Crime):

(1)意義:預防某區的犯罪,卻難以遏止犯罪動機,犯罪者可能轉而對其他對象或地點實施犯罪,產生替代效應(Displacement Effect),此即「犯罪的轉移」。

(2)類型:犯罪轉移包括地區轉移、時間轉移、方法轉移、標的轉移、類型轉移、加害人轉移等。

(3)意涵:犯罪預防計畫或可產生短期的正面效益,但當具犯罪動機者逐漸適應新的情境時,犯罪預防的效應就會減低或消失,此可謂為「犯罪之精進」。

2.好的副作用利益擴散(Diffusion of Benefits):

(1)意義:預防一種犯罪,卻產生預防另種犯罪的結果。

(2)類型

1擴大預防犯罪的型態:利用監視設備預防商店偷竊,可能會產生降低財物受損的非預期效應;查緝毒品,可能產生降低強盜、搶奪或殺人等非預期效應。

2擴大預防犯罪的區域:預防一地區犯罪產生預防另一地區犯罪,厲行某種犯罪之掃蕩,亦可遏止其他地區許多人之犯罪動機。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三、犯罪學家Hirschi的「社會控制理論」中提出四個主要的社會鍵(維繫要素),試述此四個社會鍵的主要內涵及此四個社會鍵彼此間之關聯性,此外,

   此一理論對矯正機構的處遇有何啟示?(25分)

命題意旨

有關社會控制理論之考題,先前曾於91年原住民四監所員、95年三等觀護人、96年四等監所員出現,本次再次受到出題老師的青睞。本題係測驗考生對社會控制理論的掌握能力,並要求提出對社會鍵內涵之說明,而講座平時頗費唇舌一再強調本理論之重點即為社會鍵之內涵及社會鍵彼此之關聯,又這兩大重點終於在本次考試中連袂演出,在在強烈證實老師的話務必要聽的考場至理名言。

答題關鍵

本題之作答訣竅,應先解釋社會控制理論之基本概念,並分項舉例說明社會鍵之內涵與彼此之關聯性;最後並引用社會鍵理論之意涵,對應到矯正機構的處遇上,對應社會鍵之作用,臚列可參考的具體措施,相信若能週延完整的加以介紹,應不難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7-21~7-24。

 

【擬答】:有關社會控制理論社會鍵之內涵與關聯性及該理論對矯正機構之啟示,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      理論概說:

1.社會鍵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係由美國犯罪學家赫胥(Travis Hirsch)於1969年在《犯罪之原因論》(Causes of Delinquency)一書所提出,又稱「社會鍵理論」(Social Bonds Theory)。

2.該理論認為,人性本為非道德動物,任何人都是潛在的犯罪人,具有犯罪傾向,個人與社會的聯繫可以阻卻偏差與犯

     罪的發生;犯罪不需要解釋,不犯罪才需解釋。

3.人若不受外在法律控制與社會環境陶冶,自然會傾向犯罪;若與家庭、學校、社會結構及團體有密切連繫,社會控制

     力就較強,犯罪可能性就降低。

   4.社會化(Socialization)過程中,人和社會將建立強度不同的社會鍵(Social Bond)以阻絕個人犯罪,當社會鍵削

     弱或斷離時,社會約束力(Constraints)將減弱,犯罪便將產生;社會鍵的要素有四:依附、致力、參與及信念。。

(二)社會鍵之內涵:

   1.依附(Attachment):

   (1)赫胥認為個人若對他人及社會規範期許非常重視、敏感性(Sensitivity)越高,與他人的依附性就越高,社會規範內化越強,就越不會犯罪。

   (2)青少年越依附父母、學校、同輩團體及傳統社會,即越不會犯罪,故對他人情感的附著乃阻止犯罪最有力的要素。

2.致力(Commitment):

   (1)指承諾遵循社會規範的行為。赫胥認為人們將因突破法律規範而獲得利益或快樂之際,只有恐懼能使其不敢違法。人們不犯法有二原因,一是遵循合法行為的「理性成分」─致力;二是遵循合法行為的「感情成因」─恐懼。

   (2)當個人投注相當時間、精力於傳統活動時,如受教育、追求榮譽、創立事業,那麼從事犯罪時就必須考慮犯罪代價,不敢輕易違法。

3.參與(Involvement):

   (1)赫胥強調,許多人遵循社會規範,是因為忙著參與正常活動而沒時間機會犯罪,實證研究發現,如果學生若常覺無聊或只用很少時間做功課,犯罪可能性就會增加。

   (2)同此觀點,蘇哲蘭亦曾指出少年犯與非少年犯最大區別,是非少年犯有較多正當活動機會滿足娛樂興趣,少年犯則                   

   缺乏這些機會與設備。

4.信念(Belief):

   (1)赫胥認為個人對團體信念的減弱,可能導致偏差行為。信念主要是對團體優勢價值體系的忠誠與信任。一旦缺乏此種凝結關係,個人即可能會不受約束而違反社會規範。

   (2)一個人越不相信團體規範就越可能犯罪。而具有共同信念卻會犯罪,可能是因為對信念的內化程度不同或對偏差及犯罪行為加以合理化的原故 。

(三)社會鍵彼此之關聯性:上述四個社會鍵互相關聯(Interrelated)。當依附鍵越強,其致力鍵也會越強,越有可能參與傳統活動,內化傳統信仰;反之,一個弱的社會鍵亦會影響其他鍵的強度。

(四)社會鍵理論對矯正機構處遇之啟示:

   1.重視與家庭之互動:矯正機構在處遇上應重視接見,提供家庭諮商、輔導服務,提升受刑人與家庭之依附關係。

   2.增加符合性向之作業:矯正機構應提供職業訓練、就業輔導、就業服務,以提供受刑人出獄後致力之方向。

   3.改善社區環境:矯正機構應運用社區資源協助受刑人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增加與社會之連結與凝聚力。

   4.修復關係回歸社會:刑事司法體系採用修復式司法,補償被害者並提供罪犯回饋社會的機會。

   5.運用教化處遇措施:建立受刑人正確之道德情操與守法觀念,建立守法信念,預防偏離社會常軌與再犯罪。

   6.優質化假釋與觀護制度:改善現行假釋缺失,落實觀護體系、觀護服務與更生保護制度。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四、美國芝加哥學派學者Shaw & Mckay以都市成長同心圓模式,探討芝加哥青少年犯罪現象研究得到那些重要的結論?此

     研究結果對芝加哥市之犯罪預防實務有何幫助?(25分)

命題意旨

有關犯罪區位學之考題,本題可說是89年第二次三等監獄官與99年監所員考試犯罪學題目之再現,本類考題原本即為研讀犯罪學之基本題型,重視考古題練習的同學,相信對此題並不陌生;而第二小題則考驗同學對該理論應用之能力,必須以第一小題之基礎,延伸說明犯罪區位學在社區犯罪預防的作用,此部分在蔡德輝、楊士隆老師犯罪學一書中,有深入之論述,相信注意細節的考生,應能掌握此小題分數。

答題關鍵

回答本題,應先就Shaw與Mckay研究之方式加以介紹,繼而分項說明其研究結論,並分項臚列介紹,答題中,應結合同心圓理論之概念;其次,有關該理論對社區犯罪預防之啟示,建議考生結合研究結論,以蔡德輝、楊士隆老師犯罪學之內容,依序分項臚列介紹,作答時注意要切重於犯罪預防焦點,強調該理論對社區改造、社區參與與鄰里計畫對犯罪預防之重要性。

高分命中

《陳逸飛犯罪學(概要)》,頁6-11~6-15

 

【擬答】:有關Shaw & Mckay以都市成長同心圓模式探討芝加哥青少年犯罪現象研究的結論及對芝加哥市犯罪預防實務之幫   助,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芝加哥市同心圓模式研究發現︰

1蕭氏及馬凱運用同心圓理論,以1912年~1933年少年法庭的資料,描述各個同心圓地區少年犯罪率。研究結果發現青

少年犯罪問題有集中在市中心的趨勢,犯罪率是從市中心逐漸往郊區降低。

2.蕭氏及馬凱指出,某一地區的犯罪率是與城市中心及工業中心的距離成反比,離城中心、工業區越遠,犯罪就越少。

3.犯罪地帶通常接近工業區、百貨公司及市中心,蕭氏及馬凱認為,這是因鄰居關係頹廢,無法發揮社會控制功能的結果。

 

4.提出犯罪區域的相關因素如下:

 

   物理因素:犯罪率最高的區域大多係位於鄰近重工業區或商業區。

 

   經濟因素:高犯罪率與低經濟條件有關。

 

   人口組合:高犯罪率與外國移民及黑人集中有密切關聯。

 

(二)芝加哥市同心圓模式研究結論:

1.市中心的少年犯罪行為發生率較高,而越向郊區則越低,這樣的趨勢,在各種族間均相同。

2.少年犯集中於靠近市區低房租地區,然後離市區越遠越少。

3.小孩逃學率高的地區,少年犯較多。

4.同一地區經三十年的人口重組,但犯罪率卻仍然維持不變,顯示自然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非常重要。

5.犯罪率高低與種族無關,是隨著居住地區的不同而變動,任何人只要居住在犯罪率較高的地方,便有可能成為犯罪者。

6.頹敗地區及轉型地區最容易產生犯罪,一旦渡過轉型期,犯罪率自然會下降。

(三)同心圓模式對社區犯罪預防實務的幫助:

1.同心圓模是強調社區意識與共同參與:

 (1)預防犯罪必須喚起民眾社區意識及共同參與社區福利活動與鄰里守望相助工作。

 (2)預防犯罪應結合各種社區資源如教會、學校等共同解決青少年犯罪等相關的社區問題。

2.主張改造社區以預防犯罪:

 (1)蕭及馬凱認為青少年犯罪是社會解組、鄰里衰退的結果。

 (2)預防犯罪不能只強調青少年犯罪的處遇,而主張改造社區及社會整體,藉此使社會控制力量發揮作用,方能有效抑制犯罪。

3.以此理論推動區域計畫:

 (1)蕭氏主張建立良好家庭及生活環境,故自1932年起提倡「芝加哥區域計畫」(The Chicago Area Project),由芝加哥市6個地區中23個鄰里中心所組成,負責協調社區資源贊助各類社區活動,以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2)此計畫持續推動25年,對減少各種犯罪成效良好,並導致1972年美國全國警察局長協會創設「全國性鄰里守望相助計畫」(National Neighborhood Watch Program)的推行。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逸飛老師 的頭像
    陳逸飛老師

    陳逸飛老師警察監所學堂部落格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