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學105學年度碩士班入學考試試題
一、Gottfredson及Hirschi於1990年提出一般性犯罪理論(General Theory of Crime)請說明:
(一)該理論之主要論述為何?
(二)請你評論該理論的優點及缺點。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一般性犯罪理論之主要論述:
1.高佛森(Gottfredson)與赫胥(Hirschi)於1990年提出此理論,
屬於社會控制理論的延伸,又稱為「自我控制理論」或「犯罪共
通性理論」,該理論整合犯罪學古典與實證學派觀點,主張犯罪
行為與犯罪性是兩個分開不同的概念。。
2.主張人們會從事犯罪,是因早期家庭教養失敗,造成缺乏自我控制
之能力。人們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時,將會緊抓犯罪機會不放。
3.理論特徵:
(1)將理性選擇和社會控制理論之概念加以整合。
(2)區別出犯罪行為與犯罪性之間的差異。
(3)提出低自我控制力於少年早期教養失敗形成後,終其一生難以
改變的定律。
(二)一般性犯罪理論之優缺點:
1.優點:
(1)促使犯罪學理論發展從過去重視犯罪外在因素的探討,轉而重視
犯罪內在原因的研究。
(2)理論架構簡單清晰,首先提出犯罪性概念,並採用縱貫型的研究方法,引發學界對縱貫型研究的廣泛興趣。
(3)顯示個體早期教養影響深遠,督促人們重視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4)理論經學者實證研究加以驗證,對多數犯罪具有相當的解釋力。
2.缺點:
(1)對於犯罪性的驗證指標如酗酒、偏差行為,部分即為犯罪行為,故理論假設可能有「同義反覆」的缺點。
(2)低度自我控制是否終生穩定受到質疑;後續研究顯示人生的轉捩
點或重要生命事件的出現,仍存有改變自我控制能力的機會。
(3)忽略社會結構影響因素,除早期親職教養之影響外,研究顯示社區鄰里、同儕團體、學校社會化都足以影響個體自我控制能力。
(4)無法解釋部分類型犯罪,如白領犯罪、組織犯罪成員,其犯罪成員可能都具有高度自我控制能力,卻仍然產生犯罪行為。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1019】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九章)
二、社會學家Robert Agnew於1992年提出一般化緊張理論(General Strain Theory,GST)。請說明:
(一)該理論之主要論述為何?
(二)該理論與Robert Merton的緊張理論有何相同及相異之處?
(三)請以一個犯罪類型或案件為例,並以GST解析之。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一般化緊張理論之主要論述:
1.美國社會學家Agnew在1992年發表「一般化緊張理論」(General
Strain Theory)以修正Merton的「古典緊張理論」。該理論從微
觀角度認為,消極的人際關係使個人產生消極情緒,促使個人
產生犯罪;說明何以經歷緊張和壓力的人容易犯罪,與古典緊張
理論從巨觀角度解釋犯罪不同。
2. Agnew較不強調階級或次文化,與Merton、Cohen、Cloward和
Ohlin等著重社會階級導致犯罪觀點不同,其不將焦點集中在低階層犯罪問題,而試圖對各階層者人在經歷壓力緊張後為何會犯罪,提出解釋。
3.該理論之核心概念為「負面影響狀態」(Negative Affective
States),指因個人負面或有破壞性的社會人際關係所導致的憤
怒、挫折、不公及負面的情緒等,會進而影響其反社會行為,;
形成負面影響狀態的來源有:(1)負面刺激(Negative Stimuli)的出現(2)未達正面評價目標(3)期望(Expectation)和成就(Achievement)差距(4)正面評價刺激的移除。
(二) 古典緊張理論與一般化緊張理論的異同:
1.相異點:
(1)前者以巨觀角度探討犯罪問題,重視階層與團體,較不強調個
別差異;後者以微觀層面探討犯罪問題,強調個別差異性,對
各階層一樣重視。
(2)前者主張文化目標與手段間的矛盾,導致低階層青少年身分挫
折,進而以犯罪達到文化目標;後者除吸收前者理論做為一種
來源外,新增三種產生負面影響狀態的壓力來源。
(3)前者主要以青少年犯罪為研究對象;後者以各階層個體為研究
對象。
(4)前者主張緊張是低階層青少年對所處矛盾環境、身分挫折所導
致的結果;後者主張任何人皆有可能遭遇各種壓力來源,與其
所屬年齡層或階級無關。
2.相同點:
(1)兩者均隸屬於犯罪社會學社會結構理論的一支。
(2)兩者的犯罪原因立論基礎,均建立在緊張的概念上。
(3)兩者皆強調因文化目標與手段間差距而產生的緊張或壓力,是
引發犯罪原因之一。
(三)實務上有在化工廠服務的員工,因職災傷殘,卻未獲得服務單位的補償措施與關懷協助,復以失業負面刺激的出現,進而產生負面影響狀態,遂向公司投遞炸彈包裹洩憤,導致公司員工多人受傷的悲劇。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815】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六章)
三、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盛行於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其被廣泛地應用在解釋不同犯罪及偏差行為的形成過程上。請說明:
(一)標籤理論的主要論述為何?
(二)標籤理論在政策上的應用意涵為何(policy implications)?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標籤理論的主要論述:
1.標籤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李瑪特(Edwin M. Lemert)與貝克(Howard S. Becker)於1970年代提出。其理論源於心理學人際交流理論之「形象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認為個人自我概念(Self Concept)係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態度及形象功能所產生的結果,故又稱「互動理論」。
2.犯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個人被「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貼上標籤,描述為偏差或犯罪者時,逐漸會成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標籤會使逐漸進入常業犯罪的境地。
3.偏差或犯罪行為之定義,取決於他人的負面反應(Negative Reaction),而與行為本質無關。主張行為並無所謂好或壞,社會反應才是決定定義的關鍵。
4.標籤理論與衝突理論解釋偏差行為觀點不謀而合,強調社會群體摩擦與衝突,上層對下層社會的剝削歧視,並以偏差犯罪標籤加諸下層社會人們身上;故亦有學者將標籤理論歸類於衝突理論。
5.組織或機構的標籤:人性處理機構(people processing organization),如精神病院、監獄等,提供身分貶低過程(status degradation process)最佳詮釋,此類總體機構(total institution)呈現許多監獄化特色,活動侷限、行為被緊湊控制,羞辱(mortification)及剝奪(stripping)是例行公式,這些成員容易毫無選擇的走向長期偏差與病態的命運。
6.犯罪是一連串的他人運用規則、制裁他們所認為的「違法者」的結果,偏差行為是標籤被成功貼上的成效,即偏差行為實乃人們標籤而形成的行為。
(二)標籤理論在政策上的應用意涵:
1.啟示家長、教師及刑事司法人員,不宜隨意對少年加上標籤。
2.勿使少年太早進入刑事司法系統,因愈早進入未來停留時間愈久。
3.對微罪、偶發犯、身分犯等,應盡量除罪化或採激進不干預的措施。
4.以轉向或社區處遇等較不易產生標籤效應的措施,替代機構性處遇。
5.去除歧視低階層少年的偏見,並注意防治中、上階層少年犯罪。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717】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七章)
四、近年來,學界逐漸重視犯罪生涯(criminal career)發展與形成歷程的研究。據此,相關研究逐步形成所謂的「時間發展的理論」(Developmental Theories),主要是針對犯罪生涯的開始、持續與終止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解釋。
(一)其中,Sampson及Laub提出的逐級年齡理論(Age-Graded Theory)獲得相當大的迴響。請說明此理論之主要論述為何?
(二)和傳統的、非時間發展的理論相比,你認為時間發展理論在解釋犯罪或偏差行為的形成過程上是否有優勢?有那些優勢?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逐級年齡理論之主要論述:
1. 逐級年齡理論(Age-graded Theory),係由美國社會學家桑普森(Sampson)和勞伯(Laub),對葛魯克夫婦1939年麻州少年輔育院的研究資料加以重新整理分析,於1993年所提出,是資料庫統計分析與縱貫式研究的經典研究典範。
2.該理論主張「結構變項」如年齡、性別、種族、社經地位,可透過家庭和學校的中介作用,影響兒童和少年時期的偏差行為。
3.兒少時期的反社會行為,會以「不同型態的偏差行為」,如酗酒、竊盜、藥物濫用等,延續至成年。
4.無論早期人格特質如何,成年後的家庭、職業、環境或重要生命事件可以解釋犯罪的變化,包括犯罪的「開始」與「終止」。
5.提出影響犯罪生涯的「轉捩點」與「影響生命重要因素」等概念,強調犯罪生涯的「戲劇化轉變」。
6.「轉捩點」與「終止犯罪」的關聯性:轉捩點會因以下機制提供自然終止犯罪的過程:
(1)切斷過去:切斷過去不良的影響。
(2)支持成長:提供監督、監控以及社會支持成長的機會。
(3)改變型態:改變日常活動的結構或型態。
(4)自我認同:提供自我認同(Identity)。
7.理論啟示:生命事件交互影響,早期有偏差之個案若能與週遭人事物持續發展正面連結,如與配偶婚姻穩定、家庭美滿、與小孩連結互動佳、工作及職業穩定、人際關係單純,將有助犯罪行為之終止,此社會連結稱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二)時間發展理論解釋犯罪或偏差行為成因的優勢
1.重視犯罪生涯的優勢:由於近年犯罪研究統計技術的更新與行為科學研究的興盛,學者遂將焦點轉移到重視犯罪人犯罪生涯發展與形成常習犯的歷程研究,發展性理論即具有生涯探討的優勢。
2.研究方法上的優勢:時間發展理論採用縱貫型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此研究方法係對同一樣本族群,在既定的時間序列上
觀察、記錄、統計或分析其在不同時間點的變化,以瞭解與犯罪
重要的相關因素,故具有當代犯罪學研究方法上的優勢。
3.強調多元因素的優勢:該派理論主張犯罪之開始(On Set)與持續(Continuation)非基於單一因素,強調用許多發展因素(developmental factors)來解釋複雜人類行為,這些因素包括個人、社會、社會化、認知及情境等因素,故其解釋具有符合犯罪原因多元因素特徵的優勢。
4.配合刑事政策的優勢:此派學者除想瞭解人們「如何進入」犯罪生活型態,並進一步探討為什麼犯罪後他們「能夠改變」其犯罪行為型態,故符合當代刑事政策重視犯罪之開始與終止之優勢。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961】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