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警察大學105學年度博士班入學考試試題

所 別:犯罪防治研究所

組 別:犯罪防治組、刑事司法組

科 目:犯罪學

一、在我國累犯與再犯比率不斷升高的情況下,Laub and Sampson(2003)研究慢性犯罪者之生命史,發現了某些因素可以成功的達到「中止犯罪」的效果,讓犯罪的控制效果發現曙光。請說明Laub and Sampson犯罪生命史的主要研究發現為何?其研究發現中促使犯罪人產生中止犯罪的主要機制為何?你覺得這些機制是否也可以促使吸毒者中止其吸毒行為?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Laub and Sampson的主要研究發現

1.美國社會學家桑普森(Sampson)和勞伯(Laub),對葛魯克夫婦1939年麻州少年輔育院的研究資料加以重新整理分析,於1993年所提出逐級年齡理論(Age-graded Theory),是資料庫統計分析與縱貫式研究的經典研究典範。

2.該理論主張「結構變項」如年齡、性別、種族、社經地位,可透

   過家庭和學校的中介作用,影響兒童和少年時期的偏差行為。兒

   少時期的反社會行為,會以「不同型態的偏差行為」,如酗酒、

   竊盜、藥物濫用等,延續至成年。

3.無論早期人格特質如何,成年後的家庭、職業、環境或重要生命

   事件可以解釋犯罪的變化,包括犯罪的「開始」與「終止」。

4.提出影響犯罪生涯的「轉捩點」與「影響生命重要因素」等概

   念,理論強調犯罪生涯的「戲劇化轉變」。

5.理論啟示:生命事件交互影響,早期有偏差之個案若能與週遭人

   事物持續發展正面連結,如與配偶婚姻穩定、家庭美滿、與小孩

   連結互動佳、工作及職業穩定、人際關係單純,將有助犯罪行為

   之終止,此社會連結稱為「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二)促使犯罪人產生中止犯罪的主要機制

 Laub and Sampson的逐級年齡理論提到生命中的「轉捩點」與

   「中止犯罪」的關聯性,指出轉捩點會因以下機制提供自然中止

   犯罪的過程:

   1.切斷過去:切斷過去不良的影響。

   2.支持成長:提供監督、監控以及社會支持成長的機會。

   3.改變生活:改變日常活動的結構或型態。

   4.自我認同:提供自我認同(Identity)。

(三)如何指上述機制促使吸毒者中止吸毒

 逐級年齡理論中止犯罪主要機制可促使中止吸毒,其影響如下:

1.切斷過去不良影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環境,斷絕過去引誘吸

   毒的同儕團體,透過正面同儕文化的影響,鼓勵中止吸毒。

2.監控及社會支持成長:透過觀察勒戒所、戒治所監督,與出所

   後的追蹤輔導,配合觀護人的保護管束,支持個案持續戒毒。

3.改變生活:藉由原本日常生活型態的改變,可避開吸毒誘因,

   輔導個案規律作息及持續升學或就業,阻絕吸毒再犯的機會。

4.自我認同:良好的自我認同對誘導吸毒的社會環境能發揮絕緣作用,透過個案自我認同的凝聚與提升,將鞏固拒絕吸毒的認知。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855】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九章)

 

二、請分別以「心理分析理論」及「社會學習理論」來論述性侵害犯之性侵害行為的產生原因,並各依其理論提出預防或控制該行為產生之道。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心理分析理論對性侵害原因的解釋:

   1.從精神分析面向來說,佛洛依德(Freud)以「曲解」(perversion)來代表個人性需求的偏差,其成因乃嬰兒期的性需求持續發展至成年期。

   2.學者認為這是一種不能克服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的心理機轉,而產生被閹割的恐懼,以及擔心喪失男子漢大丈夫的性能力,並形成對女性自卑與仇視態度,導致加害人藉著性侵害來證實自己並沒有喪失男子氣概。

   3.佛洛伊德(Freud)亦認為,人類本來就具有暴力本能(instinct theory),攻擊與暴力是由「本能驅力」所產生,與外在環境無關。暴力是死之本能的向外表現,包括性侵害犯罪暴力亦屬之。

(二)社會學習理論對性侵害犯罪原因的解釋:

   1.班度拉(Bandura)認為行為是「制約反應」的結果,常受其結果所影響或模仿學習他人的行為,行為因獲得獎賞、避免懲罰而強化,因獲得懲罰、缺少獎勵而減弱。

   2.色情傳媒感染論(Pornography)主張色情傳媒對性暴力傷害具有正面學習、煽惑及助長效果,其觀點如下:

   (1)道德污染論:色情傳媒會腐蝕男性精神,引導男性背離宗教

     教義與道德規範,助長性濫交及頹廢墮落的性生活方式。

(2)迫害女性論:色情傳媒物化、矮化及羞辱女性,使女性成為

       被宰制工具,並強化男性在社會中主宰與女性只是附屬地位

       的刻板化印象,對強制性交罪犯罪具鼓勵及助長作用。

 3.性侵害行為絕大部分還是學習而來的,這些學習的經驗與過程

     來自於家庭、社會,而造成個體有利或不利於從事性侵害犯罪

     的人格特質、態度與行為模式。

(三)心理分析理論對性侵害犯罪的預防或控制之道

     1.強調內在經驗:心理分析學派認為性侵犯犯罪是心理衝突、 情緒問題、缺乏安全感、能力不足、自卑感過重及潛在情緒問題所致,故必須從內在生命經驗分析外在行為。

     2.重視親職教育:性侵害犯罪與生命早期的生活經驗有關,故須重視子女安全感及遭遇挫折後的處置,呼籲教養子女應給予足夠關懷與支持,以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形成扭曲人格或潛在情緒困擾,引發性暴行。

     3.發掘精神困境:性侵害犯罪可能是潛意識影響精神衝動的結

       果,故須尋求個人精神生活缺乏理性的部分,透過特殊技術

       如催眠、自由聯想與詮釋,協助案主明瞭原因以減少暴行。

(四)社會學習理論對性侵害犯罪的預防或控制之道

     1.健全家庭組織與強化親職教育:性侵犯多來自破碎、暴力或 管教失當家庭,故健全家庭組織與強化家庭功能乃防治性侵重要對策。

2.建立兩性平等觀念:兩性觀念偏差可能引發強制性交行為, 故應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導正,提升自我價值與對他人之尊重。

3.改善社會暴力風氣與價值觀:社會對暴力之容許會影響性侵案件發生率,故應改善社會暴力風氣,以減少性侵犯罪之發生。

5.對性侵害犯罪之治療與預防:運用強制治療、輔導教育與再犯預防措施,有效運用保安處分與社區監控矯治性侵犯,降低再犯風險。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1129】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五、十二章)

 

三、為有效預防犯罪的發生,試說明以「人」及「情境」為核心所提 出的犯罪預防模式有哪些?並分別論述各模式最適合預防哪些犯罪類型的發生?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生物、心理模式(The Biopsychic Model):

1.意義:強調改變犯罪行為背後潛在需求與精神失常問題,如生心

理缺陷、人格特質、心理違常等,主張針對個體本身缺陷加以處理,以達到犯罪預防效果。

2.策略:提倡優生保健法,限制或禁止不良基因夫婦之生育,減少生物遺傳負因;對有生心理異常兒童早期鑑定介入,透過輔導治療,減少未來犯罪風險。

3.適合預防會控制之犯罪類型:無情型犯罪人、反社會人格型犯罪人以及肇因於精神病所衍生之犯罪類型。

(二)社會環境模式(The Sociological Model):

1.意義:針對不良社會因素,包括貧窮、失業、親子關係不良與家庭因素、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貧民區、休閒娛樂設施缺乏、學校教學設施不足、大眾傳媒污染與刑罰制裁不當等因素加以肅清與改善。

2.家庭親職的作為:家長應扮演類似觀護人的角色,矯正孩童言行,降低偏差行為的發生。

3.社會整體做法:

(1)重建符合現代社會的新倫理道德規範及社會公平正義體系。

(2)改善貧富不均,資源分配不公等社會機會結構問題。

(3)淨化媒體,減少犯罪技倆模仿學習的機會。

(4)對造成社區結構不良、頹廢因素加以重整,避免犯罪滋生。

(5)強化親職教育,健全家庭生活,減少親職病理現象。

(6)改善學校教育病理現象,落實道德法治與兩性平等教育。

4.適合預防會控制之犯罪類型:組織幫派犯罪、毒品犯罪、無被害者犯罪。

(三)機械硬體環境模式(The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1.意義:從硬體環境對犯罪的影響提出預防對策,如房屋建築、都市環境設計、工商業安全維護、機械式安全維護之設計規畫與強化。

2.實施原則:利用環境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 Design,簡稱CPTED),原則包括環境設計要能夠讓視線不受阻礙,以加強居民的領域性;設計要可以提供足夠監視,提高居民的警覺性及注意力;運用安全區設計,提高環境自身防禦性,建構整體防禦效果。

3.適合預防會控制之犯罪類型:適合預防直接掠奪性的犯罪,如街頭強盜搶奪、住宅與商務竊盜、汽機車竊盜、銀行機關強盜搶奪等。

(四)刑罰懲處模式(Legal Sanctions and Punishment Model):

1.意義:源自犯罪學古典學派,認為犯罪係理性選擇,故須透過刑罰確定、迅速與嚴厲的處罰,方能有效嚇阻潛在犯罪人犯罪。

2.作為:

(1)刑事立法方面:透過重刑懲罰犯罪,以威脅潛在犯罪者不敢以身試法;對輕微犯者避免監禁或刑事處罰產生的的副作作用。

(2)刑事司法方面:提升刑事司法執法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強化

   打擊犯罪的設備,如成立國家級犯罪研究中心;檢、警、調等刑

   事司法部門應協調合作;強化國際刑事司法機關的互助合作。

(3)刑事執行方面:強化矯治教化功能,刑罰執行機構軟硬體設備,

   應改善以強化矯治與再社會化功能。

(4)更生保護與保護管束工作方面:強化觀護監督,對犯罪危險性高的出獄人,予以密集監督輔導;運用社會資源協助受保護者就業、就學、就醫、就養。

3.適合預防會控制之犯罪類型:一般性財產犯罪、多數的暴力性財產

犯罪、詐欺犯罪等民生犯罪。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1173】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十八章)

 

四、試說明「新機會理論」的主要主張和內涵為何?並以該理論為基

礎,論述其最適合預防哪些犯罪類型的發生?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理論概說:

1.費爾遜(Felson)與克拉克(Clarke)1998年發表「新機會理論(New Opportunity Theory)」,認為犯罪學理論中有3項理論觀點:理性選擇、日常活動理論以及犯罪型態理論,影響吾人對機會與地點在犯罪預防上的理解。其中居於重要角色的「理性選擇理論」,即強調「地點」與「機會」重要性的基本理論,認為犯罪者選擇目標及手段過程均可以加以解釋。

2.Felson和Clarke提出「新機會理論」,即由前述3理論所構成;此三個理論均含有「機會」的概念,認為機會的變化將影響犯罪型態或其發生數量的變化。

(二)構成的次理論要素

1.日常活動理論:

(1)合適標的物:指被害個體在價值、慣性、可見性、可接近性上的

     變化以及風險,當個體價值性高、易於移動攜帶、高度外顯暴露、並可為有意圖犯罪人所接觸時,此一個體即產生高度的被害風險。

(2)缺乏有能力的監控:有能力的監控者不專指如警察或安全人員,一般可以產生監控效果的人、事、物等,只要對有意圖的犯罪者產生赫阻效果的人物或情境,都可認為是有能力的監控者。

(3)有意圖的犯罪者:在本理論當中,有意圖的犯罪者乃是必備要素。

2.犯罪型態理論:

 犯罪型態理論是環境犯罪學的主要核心,主要探討「人」和「事務」如何在一個社區的時、空移動而發生犯罪。它研究犯罪的空間型態,以及社區內的犯罪型態的分布。該理論有三個核心概念:

(1)中心點:指人們每天活動的起點與終點,這些地點不僅可在內部產生犯罪,亦會影響週遭的狀況。

(2)活動路徑:一個人每天活動所採取的路徑往往與其是否被害有關,犯罪型態理論強調犯罪的地理(空間)分布以及活動的節率。

(3)邊緣:係指人們工作、居住、休閒等的邊界地帶。此一地帶因人們彼此較不熟悉,因而較易產生犯罪。

3.理性選擇理論:

(1)理性選擇理論主要在探討犯罪者的決定過程與因素。

(2)犯罪者行為有目的性,但其目標亦顯得短視,僅考慮當時的利益與風險,而缺乏長遠的考量,此一理性乃是有限度的理性。

(3)犯罪者從事各種犯罪有其不同目的,會因犯罪類型不同而有不同的考量,所以選擇分析時,應以個別或特殊的犯罪類型為必要。

(4)此理論探討犯罪決定的形成,強調「犯罪模式」的建構,因此降低得手機會,或放大失手的機會,可讓犯罪者於決定犯罪與否的過程中產生理性阻斷的效果。

(三)上述理論強調重點之不同:

1.日常活動理論強調大社會的改變而改變犯罪機會。

2.犯罪型態理論強調社區的差異和變化而影響犯罪的機會。

3.理性選擇理論強調個人所處的場所的犯罪機會不同,也會影響其決定犯罪與否。故改變大社會、社區、與個人等層次的犯罪機會,將會改變犯罪質量的後果。

(四)最適合預防的犯罪類型:住宅竊盜犯罪。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擬答字數:1072】

(參考資料:陳逸飛犯罪學(含概要),第九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