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聯合國毒品暨犯罪辦公室估計,在全球 15 歲到 64 歲的人口中,有 5% 的人 ( 約 2 億人 ) 在過去 12 個月內曾經使用過非法藥物 (UNODC, 2006)。在台灣, 依法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12 7 月底在監受刑人 58,746 人,其中以毒品犯為 26,783 人人,占全部 45.6% 居首 ( 法務統計,2013),對於傳染病防治與治安維 護是一大威脅。

臺灣民眾多認為只要將毒品成癮者監禁起來,無法繼續施用毒品,即是戒 癮。但研究顯示,藥物濫用其實是一種大腦疾病,需透過生理、心理與環境因 素的配合改善,才能真正的降低復發 (NIDA, 2002)。其中,社會因素中的家庭 因素對於藥物的濫用與復發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顏正芳 (2003) 針對青少年使用安非他命狀況進行研究,發現比起未吸毒 者,有使用安非他命的青少年,父母親的婚姻狀態較為不完整。洪宏榮 (2003) 訪談成年受保護管束人,發現再犯者的父母親婚姻不健全,原生家庭的父母教 養方式不當。鄭峰銘 (2006) 則指出,若父母在監,其子女被監禁的機率是同輩 中的 5.6 倍。

家庭因素對於藥物濫用再復發與戒癮行為的影響至為深遠。管制藥品管理 局(2007)新聞稿指出:有較多的家人關懷、社會支持與協助資源,可以減輕 其生活的緊張和壓迫,較不會出現再使用毒品的偏差行為。林健陽、陳玉書與 柯雨瑞 (2003) 對受戒治人進行 2 年期縱貫性研究發現:離開戒治所後之「生活 適應」、「對保護管束戒治處遇之認知」、進入戒治所前之「家庭附著」、「戒治所內之初步毒品戒治成效」⋯等 4 個因素對戒治成效具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 力。宋鴻樟 (2005)、楊惠婷 (2000) 皆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偏低、家庭結構不完整、 家庭互動品質較差、父母有使用物質習慣者,皆是誘導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危險 因子。江振亨 (2005) 研究顯示,藥物濫用者自認為吸食毒品之後最大影響是「與 家人關係質變」(45.5%),顯示藥物濫用者在 心中最在意的,是家人與他的關係 改變。詢問藥物濫用者想要戒癮的最重要原因,則是「父母年紀已大或家庭因 素」(27.3%),顯示家庭具有一股強大的拉力,讓藥物濫用者維持戒癮。由此可 見,家人的接納、關懷、支持與協助,可以有效增加毒癮受刑人不再使用毒品的意願,提高戒治的成功率。蔡教仁 (2008) 針對戒治所內 393 名受戒治人, 以問卷調查影響戒毒意願的相關因素,發現吸毒者在選擇戒癮途徑時,「尋 求家人或朋友幫助」為主要戒癮方式之一,顯示毒品成癮者能否順利戒除毒 癮、重返社會適應,家庭扮演關鍵因素。

但在國內,毒品防制較著重在吸毒者自身的康復、監督或其他處遇模 式,鮮少有系統地關注毒癮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及相關親友在家人吸毒事 件中所受到的影響與因應方式,也未有以家庭系統為主體進行戒癮服務,以 協助毒癮者往後順利回歸社會、維持戒癮與家庭系統的平衡。

請點選以下連結閱讀詳細期刊內容:https://www.mjac.moj.gov.tw/media/20196461/03-%E6%AF%92%E5%93%81%E6%88%90%E7%99%AE%E8%80%85%E5%8F%8A%E5%85%B6%E5%AE%B6%E4%BA%BA%E5%9C%A8%E5%AE%B6%E5%BA%AD%E5%8A%9F%E8%83%BD%E8%88%87%E5%AE%B6%E5%BA%AD%E9%9C%80%E6%B1%82%E4%B9%8B%E6%AF%94%E8%BC%83.pdf?mediaDL=tr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