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說明Megagree高度攻擊性者之行為特徵。

答:此研究主要是針對殺人暴力犯罪原因之探討,茲說明如下:

(一)有關殺人犯罪原因觀點:

     1.殺人犯罪之傳統觀點:殺人犯罪是被激怒的個人在喪失理智與衝動下所發生。

     2.殺人犯罪原因其他學者觀點:主張殺人犯罪者具有獨特心理與人格特性,易在特定情境中以暴力反應特定事件,茲列舉學者見解如下:

    (1)學者Toch認為:殺人暴力犯罪的多是行為人從人際衝動中所習得,而以慣性的暴力方式而獲得利益。

    (2)學者Megagree認為:高度攻擊性者具有低度控制(Undercontrolled)或過度控制(Overcontrolled) 特性。前者無法抑制攻擊行為,被激怒或挫折時即會暴力相向;後者具高度挫折容忍力,但超過他容忍力範圍時,其暴力反應可能比前者還嚴重。

(二)學者Megargee(1966)之主張:

     1.暴力行為高度攻擊性者,具有低度控制(Undercontrolled)及過度控制(Overcontrolled)兩種不同之心理人格特性。

     2.低度控制者無法抑制攻擊行為,當被激怒或面臨挫折時,即暴力相向。至於過度控制者基本上具有高度挫折忍 受力,能經得起一般之挑釁,並接受社會規範約制,但在超過其容忍度之情況,其可能比前述低度控制者更具暴力反應。

(三)理論評價:Megargee之見解,在Miklos 等人(1992)的研究中獲得証實。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試論述刑事司法體系不同輸送帶運作模式之意義。

答:

(一)不同輸送帶運作模式由學者Hart主張,其論點如下:

 Hart依案件關係人之權勢及社經地位區為二條不同之司法輸送帶:

   (1)貧窮、低社經地位者之司法輸送帶運作順暢,極短時間內便可犯罪人定罪並傳送至監獄。

   (2)但對於有權勢者,則司法輸送帶傳送速度較慢,即使定罪,也會於較舒服機構服刑(如外役監)。

(二)理論意涵:重點在於強調司法體系並不公平,對於犯罪人因社經地位而常有不同之待遇。

(三)對刑事政策之啟示:對於上述情形應如何改革,論者主張:

1.次級體系刑事政策統一與落實:兩條犯罪輸送帶,係因政策差異所形成。刑事司法體系應建立   一致的犯罪抗制策略,針對重大犯罪或是白領、經濟犯罪從重量刑,嚴禁各部門各自為政,例如檢警強力取締逮捕,法院卻緩慢審查,而矯正部門假釋審查寬鬆,此將造成人民質疑刑事司法體系效率。所以刑事司法體系應有一致的抗制犯罪對策,才能避免兩條不同速度輸送帶之問題。

2.明確定位徒刑實施類型與程序:宣導並釐清外役監或社區處遇制度。外役監或社區處遇 常被質 疑為特定犯罪人或有權勢者服刑處所,認為刑罰不公、差別執法。故應修正外役監定位,讓外役監成為任何犯罪型態、類型受刑人均可適用、執行之處所,為刑事執行階段性制度,外役監後再進入社區處遇,藉由上述型態分明的刑事執行程序,以杜外界物議。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三、試說明管理犯罪學之背景、主張及影響。

答:

      ()理論背景:

     1.現代犯罪學學者放棄找尋犯罪原因,寧願與政客為伍,不願進一步思考犯罪猖獗原因,將使犯罪學走上自我束縛一途。惟社會條件的改善造成犯罪指數提高。

      2.故任何層次的改革皆被摒棄,包括藉由社會正義的增加來降低犯罪之概念,但仍有其他政策可操縱之因素可以採用。

()學派代表:den Haag, J. Q. Wilson and Norval Morris

()學派主張:

1.Wilson之見解異於保守派及自由主義的社會民主派.他主張刑罰,但必須是適當有效率的刑罰。主張非正式的社會控制終究比正式的社會控制重要,但在社會解組及高犯罪率的地方,透過警力的正式控制可重建社會原本的管制功能。

2.管理犯罪學主張實證主義招逢了原因論的危機,也指出矯治無效論的事實,其所主張之管理犯

罪學結論,假設富裕繁榮的本身導致犯罪,那社會控制便是唯一值得聚焦的重點.  

()理論影響:

1.管理犯罪學之趨勢意味著新古典學派理論之大規模重生,藉由引進差別性的風險和機會的概念  為變項,他們在控制模式上投入相當多的精進、改進。

2.此思想潮流造成美國政策上極大的影響,理論及實務界將社區凝聚對該地區之影響及犯罪控制  之治安事項,列為優先工作。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四、請說明閉路監視系統在防制犯罪上的意義。

答:

()閉路監視系統的作用:是當代犯罪學理論結合科技的產物。使用此設備,潛在犯罪者會認為犯行被發現機會大增而不敢犯罪,更鼓可能被害者,採取安全預防措施,促使警察及安全人員藉此系統嚇阻犯罪。

()閉路監視系統犯罪學的理論依據:

      1.防衛空間理論:學者紐曼(Newman)主張藉由社區住宅環境之改善或設計,以實體或形式阻絕物,產生良好監控力,以減低犯罪。包括建立領域感:使居民對領域內事務加以關心,讓入侵者察覺其已遭監控,不敢輕舉妄動;形成自然監控狀態;改善建築物外觀與環境,避免污名烙印引發外人入侵意圖;增進鄰接區域安全性。閉路監視系統滿足領域感,有效控制該領域,使入侵者察覺其行為已受監控而不敢輕舉妄動,進而使居民對私有領域產生較佳之觀察及監控能力。

 2.情境犯罪預防理論(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指對特定犯罪類型以有系統常設方法,對促成犯罪環境加以設計管理,增加犯罪者風險,減少酬償及降低犯罪機會的預防措施。主要方式如下:

增加犯罪困難:包含目標強化(如裝鐵窗及強化玻璃)、通道控制(如進出大門身分辨識)、移轉犯罪人的目光(如去除街道死角)以及控制違禁物品(如刀槍)等。

提升犯罪風險:包含出入口篩選(入出境搜檢)、正式監控(警衛設備監控)、職員監控(如停車場管理員)、自然監控(防衛空間設計)等。

減少犯罪酬償:包含移除標的物(可拆式汽車音響)、財物辨識(如財物加標籤)、移除誘導物及利益等。

產生犯罪恥感:訂定規範(住宿規範)、強化道德譴責(對酗酒者譴責)、控制犯罪抑制因子(訂定喝酒年齡)及促進遵守相關規定。閉路監視系統屬上述方式中增加犯罪風險的正式監控。

3.理性選擇理論:CornishClarke主張犯罪人有其理性,是否從事犯罪均經過功利考量;犯罪是考慮個人因素(如金錢需求、仇恨、刺激)和情境因素(如目標物的呈現、警察的辦案效率)後,所做的選擇。閉路監視系統能提升犯罪風險,個人犯罪可能因監視系統而被察覺逮捕,將因理性選擇而放棄犯行。

()閉路監視系統面臨之挑戰:

1.犯罪預防成效尚無定論:國外犯罪預防成效研究,未獲得一致結論。

2.廣泛設置侵害人權:該系統之全面設置(如台北市已超過40,000組),使民眾生活於全天候廣泛監  視下,可能侵犯隱私權及其他人權。

3.財政負擔排擠預算:大量裝設監視系統的經費負擔,導致政府基層承受龐大的裝設及維修經費開銷,造成預算排擠,影響其他民生重要建設之可使用預算。

4.產生不好的副作用:依情境犯罪預防理論,閉路監視系統可能產生以下兩種不好的副作用:

(1)犯罪轉移效應(crime displacement):如台北市大量裝設監視系統,導致部分犯罪流竄至新北市等地區,造成某區犯罪率降低,但犯罪卻轉移到他地。

(2)犯罪手法技巧之創新精進(extinction):如竊賊原本僅攜帶簡易工具行竊,加裝該系統或保全後,即可能會攜帶危險工具具行竊,甚至讓竊盜轉為強盜,加劇對被害人之威脅。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犯罪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