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人員考試試題 代號: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監獄官
科 目:刑事政策與犯罪學
考試時間: 2 小時


三、犯罪學理論之發展,自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之Beccaria, Bentham始,至實證學派(the Positive School)之Lombroso繼起,進而至巨型理論整合之21世紀,其成效斐然。試問:當今巨型理論整合之「環境犯罪學」(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與「發展犯罪學」(developmental criminology)之基礎理論有那些?請分項敘述之。


 














命題意旨



本題屬於大雜燴型的考題,針對近年最受矚目的環境犯罪學、發展犯罪學兩大議題,測驗考生掌握以及綜整此兩大理論的能力,作答上頗富挑戰性。



答題關鍵



本題答題技巧,首應求周延完整介紹兩大理論體系的基礎理論,並臚列其理論意涵與犯罪預防策略要點,發展性理論尚需區分為兩個支派,可見考生平常應時時練習作答時言簡意賅、提綱契領的能力,以游刃有餘的實力處理此類考題。



高分命中



《高點犯罪學(概要)》,陳逸飛編撰,頁9-22~9-23;頁38-42



【擬答】有關「環境犯罪學」與「發展犯罪學」之基礎理論,茲分項說明如下:


()環境犯罪學的基礎理論:


  1.紐曼(Oscar Newman)之「防衛空間」(Defensible Space


(1)意義:認為防衛空間是一種藉由社區住宅環境之改善或重新設計方式,以減低


      犯罪行為的發生。


   (2)防衛空間的要素:


  1.領域感(Territoriality):領域感是社區居民對獲取或維護有邊界之某一特定區域之能力,此特定區域中之居民對該區域關心、支持及保護,對該社區具有某種程度之親密、關心及歸屬的感覺。


  2.自然監控(Natural Surveillance):係指個人觀察居住環境公共場所之能


     力,或進入該建築物附近,被居民觀察之可能性。


  3.建築物外觀與設計(Image And Milieu):係指建立一個不為犯罪所侵害,並


    與週遭環境密切接觸的鄰里社區,以產生正面形象。


  4.鄰接區域之安全性(Safe Adjoining Areas):透過鄰近區域或出入口之選擇


    規劃,使居民對鄰近區域有高監控能力,可使住宅區擁有較佳之安全性。


 2. JefferyCPTED理論:


  (1)意義:Jeffery1971年撰寫「經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一書,認為若能改善犯罪聚合的環境因素,將可減少發生犯罪


     的機會。


  (2)犯罪預防策略:即透過對環境(社區、建築物等)的妥善規劃、設計與管理,可強化對


     犯罪之防護,有效產生減少犯罪的機會。


  3.克拉克(Ronald Clarke)之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1)意義:利用減少犯罪機會及標的物之防衛,改變會使犯罪發生之「情境」,增


      加犯罪者之風險或減少犯罪之酬賞,以預防犯罪之有系統性的規劃措施。


   (2)犯罪預防主要策略:針對特殊的犯罪型態,設計、操縱和管理立即的環境,以


      降低犯罪機會和增加犯罪者風險


  4.破窗理論:


   (1)理論內容:J.Q.WilsonG.Krlling,主張立法者、警政機關、學者專家應多注


      意有關行為不檢、擾亂公共秩序行為與犯罪恐懼感的問題。


 (2)預防犯罪策略:破窗理論指出社區之頹廢脫序較會引起犯罪動機,若社區經過整修,


    則較不會遭犯罪者所覬覦,而可重建設區祥和,較能預防犯罪。


()發展性理論的基礎理論:


   依研究觀點不同,可再區分為潛伏特質理論與生活週期理論兩個支派: 


  1.潛伏特質理論:


  (1)犯罪與人格特質:學者格魯克夫婦主張青少年犯罪與其人格特質息息相關。並


     首先進行青少年犯罪生涯肇始之研究。率先使用生物、心理及社會等角度,分析


     少年犯罪成因。並提出少年犯罪預測之概念。


  (2)慢性犯罪人(核心犯罪人)之研究:渥佛岡、雪林、費格利歐主張,一小部分的


     人違犯相當大比例的犯罪案件,這些人是刑事政策應優先解決的對象。據此提出


     慢性犯罪人的概念,深刻影響美國70年代以後緊縮刑事政策的主要研究。


  (3)一般化犯罪理論(自我控制理論):赫胥、高佛森主張,犯罪行為與犯罪性是


     兩個分開不同的概念。人們會從事犯罪行為是因為缺乏自我控制之能力。人們若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時,將會緊抓犯罪機會不放。此理論區別出犯罪行為與犯罪性


     間的差異,並提出低自我控制力於少年於早期教養失敗形成後,終其一生難以改


     變的定律。


  (4)差別壓迫理論:柯文主張人類於生命受壓迫過程中,會受到幼年時期的壓迫性


     格而產生犯罪。如幼年時期已形成的「個人壓迫力」再加上日後形成的「人際壓


     迫力」,在此雙重壓迫影響下,個體將長期呈現慢性沮喪,最後產生犯罪或反社


     會行為。


  2.生活週期理論:


  (1)互動犯罪理論:宋貝利主張,犯罪人的犯罪惡性會隨著生活週期產生不同程度


      的變化。該理論整合社會學觀點(社會鍵)及心理學觀點(連結),亦屬一種整


      合理論。


  (2)少年犯罪路徑研究:羅伯主張少年通往犯罪生涯具有四種路徑:權威衝突、內


     隱、外顯、多重等路徑,用以解釋少年通往犯罪生涯的發展模式,具有創新的價


     值與意義。


  (3)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桑普森、勞伯主張,隨年齡增長,個人從事犯


     罪行為的傾向會改變。在孩童時期,家庭因素是關鍵,但到成年時期,婚姻和職


     業則是決定個人犯罪與否的關鍵。強調犯罪行為是一種發展性的歷程,會隨著生


     涯不同階段而有改變。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四、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患者與犯罪關係密切,其行為具有那些特徵?若從建構Freud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al theories)之三大理論而言,個體之反社會人格係如何透過此三大理論之觀點而養成?


 














命題意旨



96年監所管理員考試出題後,犯罪心理學之議題再次被考出,更應證講座平常反覆強調反社會人格特徵會考出的預測。惟本題亦依循三等考題偏好以「理論」詮釋「犯罪概念」的命題趨勢,故考生對此顛撲不破之命題方針務必要充分掌握並練習其作答能力。



答題關鍵



有關反社會人格特徵,學者間論述或有差異,但建議考生選擇權威版本來作答;而答題時應將Freud的心理分析論基本架構,有技巧的結合到對反社會人格的解釋,以獲取高分。



高分命中



《高點犯罪學(概要)第五章》,陳逸飛編撰,頁5-7~5-85-11



【擬答】有關反社會人格之特徵,及心理分析論對反社會人格之觀點,茲分項說明如


        下:


   ()反社會人格之特徵:又稱「心理病態性格」或「精神病態人格」或「人格違


       常」,乃指性格之發育異常而言。施奈德(K.Schneider)將其定義為:其人格


       由平均偏畸,因而自身為其異常性煩惱或社會為其異常性受擾者;其特徵如


       下:


     1.虛偽多詐,容易剝削他人,並合理化其行為。


     2.無愛人與被愛的能力,人際關係不佳。


     3.反抗權威,不能從錯誤中記取教訓。


     4.情感欠缺成熟,以自我為中心,具高度衝動性。


     5.超我功能不彰,缺乏道德良心與罪疚感。


   ()心理分析論對反社會人格之觀點:


    1.反社會人格之形成概說:


    (1)主要為先天性的,即其精神素質自始與一般人有差別。惟心理分析學派則認為,在幼兒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母愛的缺乏或剝奪,為造成反社會人格的主要因素。


    (2)反社會人格之異常程度,可因環境或年歲而變化。一般而言,思春期異常傾向最顯著;中年後,則因成熟及生活條件穩定,較趨緩和;老年期後,精神活動力減弱,異常傾向變弱,但有時會因身體機能作用減退而受抑制病態傾向突現而陷入犯罪。


    2.以心理分析論對反社會人格偏差或犯罪行為的解釋如下:


    (1)潛意識觀點-神經性行為(Neurotic Behavior)導致偏差或犯罪:對潛


       意識中不為社會接受的驅力有罪惡感,故神經性偏差行為者可能觸犯刑罰、


       接受懲罰以減輕罪惡感,這些驅力須經特殊方式處理,個體始能正常發展。


    (2)人格結構觀點-缺陷超我(Defective Superego)導致偏差或犯罪:成長


        歷程因社會化程度差,未於人格發展階段特別是15歲間,內化道德行為準


        則,把原始的慾望加以壓抑或昇華,以致受潛意識的本我支配,形成無罪惡


        感、無情及攻擊性心理病態反社會行為。惟「超我」的過度發展,亦可能


        會導致精神病態(Psychopathic)的犯罪行為,因為他把「本我」之需求壓


        抑下去。


   (3)人格發展觀點-尋求替代滿足而偏差或犯罪:由於人格發展過程,諸如口腔


       期、肛門期若獲滿足,人格可正常發展,若未獲滿足或訓練,個體將尋找替代


       性滿足,如成長後以酗酒滿足口腔期缺憾,肛門期排泄訓練不足引發偏執行為


       屬之。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逸飛老師 的頭像
    陳逸飛老師

    陳逸飛老師警察監所學堂部落格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