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獄行刑法之立法目的係希望經由矯正使具有反社會行為者,建立或恢復其社會性,使之回歸社會,適合社會生活。監獄行刑乃受刑人「再社會化」之手段,而受刑人之「再社會化」即監獄行刑之目的。請列舉說明本法含有矯正思潮之條文有哪些?【口訣: 茶葉叫衣架生

【擬答】:有關監獄行刑法具矯正思潮之條文,茲分項說明如下:

依監獄行刑法第9條入監調查之規定(查)

受刑人入監時,應調查其個人關係及其他必要事項。

關於前項調查事項,得請求機關、團體或私人報告或閱覽審判確定之訴訟紀錄。

依監獄行刑法第27條作業之規定(業)

作業應斟酌衛生、教化、經濟與受刑人之刑期、健康、知識、技能及出獄後之生計定之。

監獄應按作業性質分設各種工場或農作場所,並得酌令受刑人在監外從事特定作業;其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炊事、打掃、看護及其他由監獄經理之事務,視同作業。

依監獄行刑法第37條教化之規定(教)

對於受刑人,應施以教化。

前項施教,應依據受刑人入監時所調查之性行、學歷、經歷等狀況,分別予以集體、類別及個別之教誨,與初級、高級補習之教育。

依監獄行刑法第51條健檢醫療之規定(醫)

對於受刑人應定期及視實際需要施行健康檢查,並實施預防接種等傳染病防治措施。

監獄應聘請醫護人員協同改進監內醫療衛生事宜,衛生主管機關並應定期督導。

依監獄行刑法第81條假釋之規定(假)

對於受刑人累進處遇進至二級以上,悛悔向上,而與應許假釋情形相符合者,經假釋審查委員會決議,報請法務部核准後,假釋出獄。

報請假釋時,應附具足資證明受刑人確有悛悔情形之紀錄及假釋審查委員會之決議。

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二百三十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三百三十二條第二項第二款、第三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第三百四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及其特別法之罪之受刑人,其強制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依刑法第九十一條之一第一項接受強制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之受刑人,應附具曾受治療或輔導之紀錄及個案自我控制再犯預防成效評估報告,如顯有再犯之虞,不得報請假釋。

依監獄行刑法第84條更生保護之規定(生)

釋放後之保護事項,應於受刑人入監後即行調查,釋放前並應覆查。

前項保護,除經觀護人、警察機關、自治團體、慈善團體及出獄人最近   親屬承擔者外,關於出獄人職業之介紹、輔導、資送回籍及衣食、住所之維持等有關事項,當地更生保護團體應負責辦理之。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監獄行刑法第2條規定,處徒刑、拘役之受刑人,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以監獄內執行之。請說明「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之例外情形[1]有哪些?

【擬答】:有關監刑法第2條「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之例外情形,茲分項說明如下:

天災、事變暫行釋放(監刑法§26):

天災、事變在監內無法防避時,得將受刑人護送於相當處所;不及護送時,得暫行釋放。

前項暫行釋放之受刑人,由離監時起限四十八小時內,至該監或警察機關報到。其按時報到者,在外時間予以計算刑期;逾期不報到者,以脫逃論罪。

特別返家探視:

監獄行刑法第26條之1(返家探視之核准):

受刑人之祖父母、父母、配偶之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姊妹喪亡時,得准在監獄管理人員戒護下返家探視,並於二十四小時內回監;其在外期間,予以計算刑期。

受刑人因重大事故,有返家探視之必要者,經報請法務部核准後,準用前項之規定。

外役監條例第21條第2項(返家探視之准許):受刑人遇有祖父母、父母、配偶之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姊妹喪亡時,得許其返家探視。

受刑人特別獎賞辦法第3、5條規定:受刑人有監獄行刑法第七十四條各款行為之一,如給予返家探視之獎勵,每次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但不包括在途時間,受刑人在指定期間內無正當理由而未回監者,其在外日數不算入刑期之內。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9條(一級少年受刑人之得許離監):

第一級少年受刑人,遇有直系血親尊親屬病危,或其他事故時,得經監務委員會決議,限定期間,許其離監。

前項許其離監之少年受刑人,在指定期間內未回監者,其在外日數,不算入執行刑期。

定期返家探視(外役監條例§21Ⅰ):受刑人作業成績優良者,得許於例假日或紀念日返家探視。

日間外出(監刑法§26之2):受刑人在監執行逾三月,行狀善良,合於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日間有外出必要者,得報請法務部核准其於日間外出:

 一、無期徒刑執行逾九年,有期徒刑執行逾三分之一,為就學或職業訓練者。

 二、刑期三年以下,執行逾三分之一,為從事富有公益價值之工作者。

 三、殘餘刑期一月以內或假釋核准後,為釋放後謀職、就學等之準備者。

監外作業(監刑法§27):

作業應斟酌衛生、教化、經濟與受刑人之刑期、健康、知識、技能及出獄後之生計定之。

監獄應按作業性質分設各種工場或農作場所,並得酌令受刑人在監外從事特定作業;其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炊事、打掃、看護及其他由監獄經理之事務,視同作業。

外役臨時食宿:

依外役監條例第10條:受刑人在離監較遠地區工作,得設置臨時食宿處所。

外役監條例第25條:其他監獄如遇承攬外役作業時,得準用本條例第四條、第六條至第八條、第十條至第十三條、第十七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及第二十四條之規定。

移送醫院(監刑法§58Ⅰ):受刑人現罹疾病,在監內不能為適當之醫治者,得斟酌情形,報請監督機關許可「移送醫院」。

與眷屬同住: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

一級受刑人,應收容於特定處所,並得為左列之處遇:

 一、住室不加鎖。

 二、不加監視。

 三、准與配偶及直系血親在指定處所及期間內同住。

前項第三款實施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外役監條例第9條:

受刑人以分類雜居為原則。但典獄長認為必要時,得令獨居。

典獄長視受刑人行狀,得許與眷屬在指定區域及期間內居住;其辦法由法務定之。

受刑人特別獎賞辦法第3條之規定:

累進處遇晉至三級以上,有期徒刑執行逾三分之一,無期徒刑執行逾七年,且最近二年內無違規紀錄之受刑人,得給予與配偶及直系血親在指定處所同住之獎勵,每次不得超過三日。

刑期未滿一年、拘役或易服勞役執行期間無違規紀錄之受刑人,每次不得超過三日。

假釋中付保護管束(監刑法§82):受刑人經假釋出獄,在假釋期間內,應遵守保護管束之規定。

傳喚、借提、訊問受刑人之相關規定: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24條規定:

法院法官或檢察署檢察官傳喚或通知受刑人,應用傳票或通知書並通知執行監獄。

前項情形,法院或檢察署與監獄同在一地者,儘量就監內訊問之。不在同一地者,儘量囑託所在地法院或檢察署訊問之。

受刑人須提庭訊問者,訊畢應即送還。當日不能送還者,寄禁於當地之監獄。當地監獄基於管理上之原因,不便寄禁於監獄者,得寄禁於當地之看守所。

第二項及第三項借提期間,算入執行期間內。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25條規定:法院或檢察署以外其他機關借提、訊問受刑人,依左列各款之規定:

一、 軍事審判機關對於有審判權之案件,應備傳票,註明借提日數及寄禁處所,向原執行監獄借提。

二、無審判權機關應備函說明,經監獄同意後就監內訊問之。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三、有關受刑人對監獄不利處分之申訴,請就監獄行刑法與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之相關規定[2],加以列舉說明。

【擬答】:有關受刑人申訴之相關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申訴之條件:

申訴前提:受刑人不服監獄之處分時。(監刑法§6前段;監刑法施行細則§5

申訴提出人:受刑人本人。(監刑法§6前段)

申訴之對象:得經由典獄長申訴於監督機關或視察人員。(監刑法§6

典獄長: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9條後段規定:「受刑人請求會見典獄長,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監督機關:指法務部,根據監獄組織通則第1條規定,監獄隸屬於法務部,其設置地點及管轄,由法務部定之

視察人員:指法務部巡察人員及蒞監考核之檢察官。

申訴期限:處分後十日內。(監刑法施行細則§5

申訴方式:個別以言詞或書面提出申訴。(監刑法施行細則§5

應個別為之。

應以言詞或書面提出:

以言詞申訴者:由監獄主管人員將申訴事實詳記於申訴簿。

以文書申訴者:應敘明姓名、罪名、刑期、原處分事實及日期,不服處分之理由、簽名、蓋章或按指印,並記明申訴之年月日。

應具名提出:匿名申訴不予受理。(監刑法施行細則§5

申訴之處理:

典獄長:

典獄長接受申訴時,應即時轉報該管監督機關,不得稽延。(監刑法§6

原處分監獄典獄長對於受刑人之申訴認有理由者,應撤銷原處分,另為適當之處理。認為無理由者,應即轉報監督機關。(監刑法施行細則§5

監督機關:監督機關對於受刑人之申訴認為有理由者,得命停止、撤銷或變更原處分,無理由者應告知之。(監刑法施行細則§5

視察人員:

受刑人之申訴,得於視察人員蒞監獄時逕向提出。(監刑法§6

視察人員接受申訴事件,得為必要之調查,並應將調查結果報告監督機關處理。調查時除視察人員認為必要者外,監獄人員不得在場。(監刑法施行細則§5

申訴保障:監獄對於申訴之受刑人,不得歧視或藉故予以懲罰。(監刑法施行細則§5

申訴最後決定權:

申訴在未決定以前,無停止處分之效力。(監刑法§6

監督機關對於受刑人申訴事件有最後之決定。(監刑法施行細則§5

申訴之告知:關於受刑人申訴之有關規定,應張貼於受刑人監禁處所,並於受刑人入監時告知之。(監刑法施行細則§5

其他規定:受刑人不服其他機關處分之申訴事件,轉送有關機關處理。(監刑法施行細則§5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四、監獄對於新入監者應加以調查,其調查之事項及調查期間如何?又那些受刑人得經監務委員會決議,不予編級或暫緩編級?試依現行法規之相關規定說明之。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新入監者應調查事項:

1.依監獄行刑法第九條規定,受刑人入監時,應調查其個人關係及其他必要事項(I)。關於前項調查事項,得請求機關、團體或私人報告或閱覽審判確定之訴訟記錄(II)

2.前條調查事項依下列方式辨理(調查分類辨法第七條)

(1)直接調查:關於受刑人之教育程度、職業技能、犯罪經過、健康狀況,以直接觀察之方式實施調查,紀錄於調查表

(2)間接調查:關於受刑人家庭狀況、社會背景、娛樂、志趣、宗教信仰等,應向家庭居住所所在地警察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查詢,搜集資料以供參考

(3)心理測驗:關於刑人之個性、能力及心身狀況,應施以智力、性向、興趣、人格等項測驗

(二)調查期間:

1.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三條規定「調查期間,不得逾二月」

2.依調查分類法第六條規定,接收組接收受刑人後十五日內,須提出詳細調查報告,送調查分類委員會

(三)不予編級或暫緩編級:

因身心狀況或其他事由,認為不適宜者,經監務委員會決議,得「不為累處遇」之受刑人係指:

1.累犯或習悔犯惡性重大者。

2.殘廢或低能不能作業者。

3.患有精神病者。

4.調查結果認為有其他不適於編級之原因者(行累細則七)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五、何謂分界監禁?請依監獄行刑法之規定說明類受刑人應分界監禁?及其分界監禁之理由?

【擬答】:有關分界監禁之意義、規定與理由,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監獄行刑法之規定:

1.本法第十八條:左列受刑人應分別監禁於指定之監獄或於監獄內「分界監禁」之:

(1)刑期在十年以上者。

(2)有犯罪之習慣者

(3)對於其他受刑人顯有不良之影響者

(4)精神耗弱或智能低下者(5)依調查分類之結果,須加強教化者

2.本法第十九條第一項:刑期六月以上之受刑人,其身心狀況及受刑反應應特加考查,得於特設之監獄內分界監禁;對於刑期未滿六月之受刑人,有考查之必要時,亦同

3.本法施行細則第四條規定,所謂分界監禁,其含義為─以劃分監房及工場監禁之

(二)說明:

1.何謂分界監禁:即「以劃監房及工場監禁之」之意思。其分界之決定,係以空間(處所)為對象。因此,監獄應依設備情形,劃分區域,實施受刑人分區管教,指派教化、作業、戒護等有關人員組織管教小組駐區,執行有關管教及受刑人之處遇事項。(細則第二十一條)

2.分界監禁之對象及其理由:

(1)刑期在十年以上者:為重刑犯。其原因係防止惡性感染,並利於各項矯治措施之施行

(2)有犯罪習慣者:為習慣犯或累犯。其原因係為防止惡性感染,並利於各項矯治措施

(3)對於其他受刑人顯有不良之影響者:為隔離犯。其原因係為分區管教,化除惡性,防止惡性感染,並利於各項矯治措施

(4)精神耗弱或智能低下者:為精神障礙犯。其原因係使病犯受到良好的治療,並利於管教

(5)依調查分類之結果,須加強教化者:為道德觀念特別薄弱者。其原因係為使教化措施,發揮最大效用,並防止惡感染

(6)刑期六月以上之受刑人:其原因係為考查其身心狀況及受刑反應

(7)刑期未滿六月之受刑人:係有考查其身心狀況及受刑反應之必要時。所謂有考查之必要,宜基於矯治目的,合理決定之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六、收監為監獄行刑之始,受刑人入監服刑時,須先清點人數、確認身分,實施檢查、調查等新收程序,以建立個案資料,充分瞭解受刑人行刑需要,俾利個別化處遇之實施。試述監獄行刑法與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有關收監程序之相關規定[3]

【擬答】:茲將監獄行刑法及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有關收監之相關規定,分相說明如下:

准許入監前:

查點入監之人數:由管理人員根據檢察官所開具之指揮執行書及移送人犯清單確實清點人數。

調查收監應備之文件:

依據監獄行刑法第7條規定:

受刑人入監時,應調查其判決書、指揮執行書、指紋及其他應備文件。

前項文件不具備時,得拒絕收監,或通知補送。

依據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11條規定:

本法第七條第一項所稱其他應備文件,指人相表、身分單及性行報告,或監督機關核准移解之文件。

受刑人入監時,如無指揮執行書,應拒絕收監。判決書及其他應備文件有欠缺時,得通知於三日內補正。其由他監轉送執行而未附送身份簿者,得拒絕收監或通知補送。

實施健康檢查:依據監獄行刑法第11條規定:

受刑人入監時,應行健康檢查;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應拒絕收監:

一、                          心神喪失或現罹疾病,因執行而有喪生之虞。

二、懷胎五月以上或分娩未滿二月。

三、罹急性傳染病。

四、衰老、身心障礙,不能自理生活。

前項被拒絕收監者,應由檢察官斟酌情形,送交醫院、監護人或其他適當處所。

准許入監後:

檢查受刑人身體、衣類及攜帶之物品;金錢或貴重物品,應指定人員代為保管:

依據監獄行刑法第12條規定:

受刑人入監時,應檢查其身體、衣類及攜帶物品,並捺印指紋或照相;在執行中認為有必要時亦同。

受刑人為婦女者,前項檢查由女管理員為之。

依據監獄行刑法第69條規定:

受刑人攜帶或由監外送入之財物,經檢查後,由監獄代為保管。受刑人之金錢及物品保管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前項物品有必要時,應施以消毒。

照相及捺印指紋(相片不得公開):依據監獄行刑法第12條規定:

受刑人入監時,應檢查其身體、衣類及攜帶物品,並捺印指紋或照相;在執行中認為有必要時亦同。

受刑人為婦女者,前項檢查由女管理員為之。

實施入監講習,告以應遵守之事項及其刑期起算與終了日期:

依據監獄行刑法第13條:受刑人入監時,應告以應遵守之事項,及其刑期起算與終了日期;受刑人應遵守之事項,應繕貼各監房。

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18條:

受刑人入監時,應告知遵守左列事項:

 一、改悔向上,不得有損害國家利益或團體榮譽之行為。

 二、服從管教,不得有違抗命令或妨害秩序之行為。

 三、和睦相處,不得有私結黨羽或欺弱凌新之行為。

 四、安分守己,不得有爭吵鬥毆或脫逃、強暴之行為。

 五、愛護公物,不得有污穢損壞或浪費虛糜之行為。

 六、端正生活,不得有飲酒、賭博或紋身之行為。

 七、接受檢查,不得有匿藏違禁物品或私自傳遞書信之行為。

 八、保持整潔,不得有破壞環境或塗抹污染之行為。

 九、其他應行遵守之事項。

受刑人有違反前項各款情形之一者,依本法第76條之規定處罰。

沐浴、更衣、理髮並給與用品,分配監房。

相關程序規定[4]

填發回證: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

監獄監禁之受刑人,以該管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指揮執行者為限。其他地區檢察署檢察官移送者,應經法務部核准或法令另有規定,始得收監執行。

監獄准予受刑人入監時,應發給收受受刑人之證明文件。

編列號數: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16條第1項規定:受刑人入監後應編列號數,以代姓名。

編製名籍及身分簿: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16條第2、3、4項規定:

受刑人名籍及身分簿之編製,應於入監及出監三天內整理完畢,並妥善保管。

前項名籍簿包括號數簿、入監簿、行刑簿、釋放曆簿及出監簿。

   Ⅳ受刑人身分簿,包括指揮書、判決書、調查表、作業表、賞與表、懲罰表、書信表、接見表、編級名冊、成績記分總表、人相表、指紋表、身分單、性行報告及戶籍資料等文件。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七、聯合國在監人處遇最低標準第9條規定:無論住宿之安排係屬獨居舍房或房間型式,每人夜間應獨處一室。倘有特殊原因,如一時人犯擁擠,中央獄政當局,必須予以例外處置時,亦不宜僅使二人同居一室。在監人住宿於雜居室者,每一寢室所配住之人,應經妥慎選擇,須使性質適合者雜居一處。試說明監獄行刑法有哪些監禁種類之規定。

【擬答】:有關監獄行刑法監禁種類之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監禁之種類:依監獄行刑法第14條:

Ⅰ監禁分獨居、雜居二種。

Ⅱ獨居監禁者,在獨居房作業。但在教化、作業及處遇上有必要時,得按其職業、年齡、犯次、刑期等,與其他獨居監禁者在同一處所為之。

Ⅲ雜居監禁者之教化、作業等事項,在同一處所為之。但夜間應按其職業、年齡、犯次等分類監禁;必要時,得監禁於獨居房。

新入監者之獨居監禁:依監獄行刑法第15條:受刑人新入監者,應先獨居監禁,其期限為三個月;刑期較短者,依其刑期。但依受刑人之身心狀況或其他特別情形,經監務委員會決議,得縮短或延長之。

應儘先獨居監禁:依監獄行刑法第16條:左列受刑人應儘先獨居監禁:

 一、刑期不滿六個月者。

 二、因犯他罪在審理中者。

 三、惡性重大顯有影響他人之虞者。

 四、曾受徒刑之執行者。

停止戶外活動:依監獄行刑法第76條第6款:受刑人違背紀律時,得施以左列一款或數款之懲罰:……六、停止戶外活動一日至七日:為最嚴厲之懲罰,乃將違反紀律之受刑人監禁於獨居房(違規房)。在此期間,不準受刑人出監房,以促其孤獨反省。

獨居監禁應注意事項: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9條:

Ⅰ獨居監禁或停止戶外活動,不得有害於受刑人之身心健康。典獄長、戒護科長及醫護人員對其監禁處所應勤加巡視之。

Ⅱ監禁處所,應有充足之空氣與陽光,由受刑人輪流清掃、撲滅有害蟲類,保持環境整潔。

各級受刑人之監禁方式: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6條:第四級及第三級之受刑人應獨居監禁。但處遇上有必要時,不在此限。

依據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7條:第二級以上之受刑人,晝間應雜居監禁,夜間得獨居監禁。

外役監條例之規定:依外役監條例第9條第1項:受刑人以分類雜居為原則。但典獄長認為必要時,得令獨居。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八、試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十四條及施行細則第十條之規定,說明受刑人使進列適當之階級(第三級),應具備之要件?

【擬答】:本題在監獄學理上,稱為「逕編三級」,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法令:

1.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十四條:受刑人如負有責任觀念,且有適於共同生活之情狀時,經監務委員會議之決議,得不拘前條規定,使進列適當之階段

2.行刑累進處遇條例施行細則第十條規定,對於入監前曾受羈押之受刑人,應依看守所移送之被告性行考核表等資料,於調查期間內切實考核其行狀,如富有責任觀念,且有適於共同生活之情狀時,經監務委員會之決議,得使其進列適當之階級。但不得進列二級以上(I)

(二)要件:

1.實質要件:(富有責任觀念,且適於共同生活之情狀)

(1)羈押期間之性行考核在乙等以上之月數,應占羈押月數二分之一以上,再犯及累犯應占三分之二以上

(2)入監後無違反紀律之行為,並嚴守紀律、行狀善良者

2.形式要件:

(1)為曾受羈押而尚未編級之受刑人: 如已編級,不適用之

(2)羈押之期間:

1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附表第三、四、五類別之受刑人,即宣告刑在三年以上未滿十二年,其羈押期間須超過宣告刑六分之一者

2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附表第六類別以上之受刑人,即宣告刑在十二年以上,其羈押期間在二年以上者

3.程序條件:經監務委員會會議之決議,再檢具有關資料及監務委員會議紀錄,專案報請法務部核備。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九、「聯合國在監人處遇最低標準規則」第33條指出:「各種戒具如手梏、鏈條、腳鐐、胸伽不得作為懲處之用,鏈條、腳鐐並不得用為戒護器具,其他戒具非合於下列情形之一,不得使用:一、押解在監人時,為警戒脫逃而使用者,但在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出庭時,應即解除。二、基於醫療上之原因,經醫務人員指揮使用者。三、為防止在監人自傷、傷人或毀損財物,經使用其他方法無效而由機構之長官命令使用者,在此情形下,該長官應即與醫務人員研商,並報告上級行政監督機關」,請問監獄得否以施用戒具為懲罰受刑人之方法?如有法定原因須施用戒具,應注意那些事項?試就相關規定詳述之?

【擬答】:有關戒具之相關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施用戒具不得作懲罰受刑人之方法:其理由有三:

1.就性質而言:古代戒具,係作為防逃與懲罰之用。但今之戒具,其性質在「保安」─也就是,在於防止未來危險。與古代之作用不同

2.就行為態樣而言:依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施用戒具之「行為態樣」為「虞犯行為」。例如 ,脫逃之「虞」就法理而論,虞犯行為不得懲罰。

3.就法令規定而言:本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九條規定,監獄不得以施用以施用戒具為懲罰受刑人之方法

(二)施用戒具應注意之事項:

1.監獄行刑法之規定(第二十二、二十三條):

(1)行為態樣:須受刑人「客觀上」有脫逃、自殺、暴行或其他擾亂秩序行為之堪虞狀態存在時

(2)合法戒具:僅限瞭鐐、手梏、聯鎖、捕繩四種

(3)程序:

1非出於緊急者:非有監獄長官命令不得為之

2出於緊急者:得由基層管理員先行使用,使用後,程序上,須立即報告監獄長官

2.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九條):

監獄不得以施用戒具為懲罰受刑人之方法,其有法定原因須施用戒具時,應注意左列各款之規定:

(1)施用戒具應隨時檢查受刑人之表現,無施必要時,應即解除。

(2)施用戒具屆滿一星期,如認為仍有繼續施用之必要者,應列舉事實報請監獄長官核准繼續使用。繼續施用滿一星期者,亦同。

(3)施用戒具由科(課)員以上人員監督執行。醫師認為不宜施用者,應停止執行

(4)對同一受刑人非經監獄長官之特准,不得同時施用二以上之戒具

(5)施用戒具,應注意受刑人身體之健康,不得反梏或手腳連梏

(6)腳鐐及聯鎖之重量以二公斤為限,如有必要,得加至三公斤,但少年各以一公斤為限,如有必要,得加至二公斤,手梏不得超過半公斤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請依監獄行刑法第二十四條之規定,詳述使用警械之要件為何?

【擬答】:有關本題使用警械之要件,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法令:

監獄行刑法第二十四條「使用警械之要件」。

(二)說明要件如下:

1.限監獄管理人員使用:所謂監獄管理人員,應以廣義解釋,指上至典獄長,下至僱用管理員,替代役之人員等。但不包括人事、會計、統計人員(人的要件)

2.以下列事項發生時為限:(情況要件)─為現行犯

(1)受刑人對於他人身體為強暴或將施強暴之脅迫時:所稱「為強暴或將施強暴、脅迫時」,指受刑人對於他人之身體已施暴力(不以腕力為限),或雖未施暴而己有施暴之脅迫行為發生,非使用警械無法防止而言。

(2)受刑人持有足供施強暴之物,經命其放棄而不遵從時:所稱「足供施強暴之物,經命其放棄而不遵從時」,指受刑人持有足以實施強暴之液體、氣體、固體或其他化學物品,經命其放棄,而仍不放棄之事實發生言

(3)受刑人聚眾騷擾時:所稱「聚眾」,指聚集不特定之多數人。所稱「騷擾」,指騷動擾亂,妨害紀律安全

(4)以強暴、劫奪受刑人或幫助受刑人為強暴或脫逃時:使用對象包括劫奪受刑人之正犯、共同正犯、幫助犯,但不包括教唆犯或在場助勢者

(5)受刑人圖謀脫逃而拒捕,或不服制止而脫逃時:指陰謀脫逃、預備脫逃而拒捕時,或已著手脫逃而不服制止時

(6)監獄管理人員之生、身體、自由、裝備遭受危害或脅迫時:「危害」為具體侵害,「脅迫」為心生恐怖

3.使用攜帶之警棍和槍械:即警械使用條例第一條所規定之警棍、警槍和其他器械,但不包括警刀在內(物的要件)

4.不得逾必要之程度:指須權衡法益輕重,並依具體事實,做合理方判斷,以「最少侵害之手段」,完成使用目的(手段要件)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一、監獄對身心障礙、衰老、罹病、懷胎分娩等受刑人因無法正常適用累進處遇制度,故若在服刑期間若渠等能遵守紀律、保持善行,則考慮可使其在教化、作業、監禁、接見及通信、給養、編級上給予較寬和之處遇,是謂和緩處遇。請說明受刑人和緩處遇之相關規定為何[5]

【擬答】:有關和緩處遇之相關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意義:指監獄對身心障礙、衰老、懷胎分娩等受刑人,因無法適用累進處遇,但在服刑期間能遵守紀律、保持善行者,在教化、作業、監禁、接見及通信、給養、編級上給予較寬處遇之制度。

和緩處遇之條件:

以受刑人身心狀況為考量基準:

依本法第20條第3項規定(累進處遇):受刑人能遵守紀律保持善行時,得視其身心狀況,依命令所定和緩其處遇。和緩處遇原因消滅後,回復其累進處遇。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6條規定(和緩處遇之限制):

      Ⅰ依本法第20條第3項得為和緩處遇者,以左列受刑人為限:

 一、患有疾病經醫師證明須長期療養者。

 二、心神喪失、精神耗弱或智能低下者。

 三、衰老身心障礙、行動不便或不能自理生活者

 四、懷胎或分娩未滿二月者。

Ⅱ依調查分類之結果認為有和緩處遇之必要者。

不必於入監編級時即具有和緩處遇之條件:已為一般累進處遇之受刑人,其後發現或發生有得為和緩處遇者,亦得更改處遇方式,但和緩處遇原因消滅後,回復其累進處遇(本法§20Ⅲ後段)。

應報請法務部核備: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6條第2項:前項和緩處遇之受刑人應報請法務部核備。

和緩處遇之要件:

遵守紀律保持善行。

依本法細則26條和緩處遇之限制視其身心狀況而定。

依本法細則27條命令定其和緩處遇之方式。

和緩處遇之核備: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6條第2項規定:和緩處遇之受刑人應報請法務部核備。

和緩處遇之方式: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7條規定:前條受刑人之和緩處遇,依左列方法為之:

一、        教化:以個別教誨及有益其身心之方法行之。

二、作業:依其志趣,並斟酌其身心健康狀況令其參加輕便作業,每月所得之勞作金並得自由使用之。但不堪作業者,得經監獄衛生科之證明停止其作業。

三、監禁:視其個別情況定之。但不得妨害其心身健康,並得與其他受刑人分別監禁。

四、接見及通信:依本法第六十二條但書,第六十三條第二項及本細則第七十九條但書規定辦理。

五、給養:依本細則第六十四條第一項及第六十五條第二項規定辦理,若有必要,並得給予保健必需衣物。

六、編級:受刑人能遵守紀律保持善行時,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之規定予以編級,編級後之責任分數,依同條例第十九條之標準八成計算。不堪作業者,其作業成績依同條例第二十條所定作業最高分數二分之一計算之。

其他規定:

第62條但書(接見及通信):但有特別理由時,得許其與其他之人接見及發受書信。

第63條第2項(接見之次數及接見之時間):前項規定之次數及時間,有必要時,得增加或延長之。

施行細則第79條但書(接見處所):但因患病或於管理教化上之必要,得准於適當處所行之。

施行細則第64條第1項(特殊受刑人主副食標準):監獄得因受刑人國籍或宗教信仰之不同,將應領之主副食換發適當之食物。疾患受刑人及受刑人子女之飲食,得依需要另訂標準,並換發適當之食物。

施行細則第65條第2項(衣被鞋襪之規定):在處遇上有必要者,經監獄許可,受刑人得使用自備之衣被。

「不堪作業者」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施行細則第25條(不能作業者之作業分數):受累進處遇之受刑人,因患病需要較長期間治療,無法參加作業,經衛生科證明,提經監務委員會決議者,其作業成績依本條例第二十條所定作業最高分數二分之一計算。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二、試列舉監獄行刑法之相關規定,說明戒護有哪些型態。

【擬答】:有關監獄行刑法戒護之型態,茲分項說明如下:

平常戒護:監獄行刑法第21條(戒護):監獄不論晝夜均應嚴密戒護,有必要時,並得檢查出入者之衣服及攜帶物品。

非常戒護:

鎮壓戒護:

監獄行刑法第22條(戒具使用):受刑人有脫逃、自殺、暴行或其他擾亂秩序行為之虞時,得施用戒具或收容於鎮靜室。戒具以腳鐐、手梏、聯鎖、捕繩四種為限。

監獄行刑法第23條(戒具使用之限制):施用戒具非有監獄長官命令不得為之。但緊急時,得先行使用,立即報告監獄長官。

監獄行刑法第24條(警棍槍械之使用):

Ⅰ監獄管理人員使用攜帶之警棍或槍械,以左列事項發生時為限,但不得逾必要之程度:

 一、受刑人對於他人身體為強暴或將施強暴之脅迫時。

 二、受刑人持有足供施強暴之物,經命其放棄而不遵從時。

 三、受刑人聚眾騷擾時。

 四、以強暴、劫奪受刑人或幫助受刑人為強暴或脫逃時。

 五、受刑人圖謀脫逃而拒捕,或不服制止而脫逃時。

 六、監獄管理人員之生命、身體、自由、裝備遭受危害或脅迫時。

Ⅱ監獄管理人員依前項規定使用警棍或槍械之行為,為依法令之行為。

緊急戒護:

監獄行刑法第25條(天災事變之處置):

Ⅰ監獄為加強安全戒備及受刑人之戒護,得請求警察協助辦理。其辦法由法務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Ⅱ遇有天災、事變為防衛工作時,得令受刑人分任工作,如有必要,並得請求軍警協助。

監獄行刑法第26條(天災事變之處置——護送及暫行釋放):

Ⅰ天災、事變在監內無法防避時,得將受刑人護送於相當處所;不及護送時,得暫行釋放。

Ⅱ前項暫行釋放之受刑人,由離監時起限四十八小時內,至該監或警察機關報到。其按時報到者,在外時間予以計算刑期;逾期不報到者,以脫逃論罪。

特別戒護:

監獄行刑法第26條之1(返家探視):

Ⅰ受刑人之祖父母、父母、配偶之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姊妹喪亡時,得准在監獄管理人員戒護下返家探視,並於二十四小時內回監;其在外期間,予以計算刑期。

Ⅱ受刑人因重大事故,有返家探視之必要者,經報請法務部核准後,準用前項之規定。

監獄行刑法第27條第2項(外出實施辦法):監獄應按作業性質分設各種工場或農作場所,並得酌令受刑人在監外從事特定作業;其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監獄行刑法第58條(保外就醫與移送病監):受刑人現罹疾病,在監內不能為適當之醫治者,得斟酌情形,報請監督機關許可移送病監或醫院。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三、監獄對於脫逃事故之處置措施

脫逃之預防:

請求警察協助:依本法第25條第1項規定(天災事變之處置):監獄為加強安全戒備及受刑人之戒護,得請求警察協助辦理。其辦法由法務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應變計畫: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4條前段規定(應變計畫):監獄應有戒護事件之應變計畫,並與當地治安機關切取聯繫。遇有天災事變脫逃、殺傷、死亡、暴動、暴行等事故發生時,應即妥為處理,並於當日將經過詳情以書面報告監督機關。情形急迫者,得以電話先行報告。

嚴密戒護:

依本法第21條前段規定(戒護):監獄不論晝夜均應嚴密戒護,有必要時,並得檢查出入者之衣服及攜帶物品。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8條第1項規定(戒護暨職勤規定):監獄應依警備、守衛、巡邏、管理、檢查等工作之性質,妥善部署,並遴選適當人員,擔任勤務,嚴密戒護,以防騷動、脫逃、自殺或鬥毆等事故之發生。

有發生之虞時:

依本法第22條規定(戒具使用):

受刑人有脫逃、自殺、暴行或其他擾亂秩序行為之虞時,得施用戒具或收容於鎮靜室。

戒具以腳鐐、手梏、聯鎖、捕繩四種為限。

依本法第23條規定(戒具使用之限制):施用戒具非有監獄長官命令不得為之。但緊急時,得先行使用,立即報告監獄長官。

事件發生時之處置:

使用武力:依本法第24條第1項規定(警棍槍械之使用):監獄管理人員使用攜帶之警棍或槍械,以左列事項發生時為限,但不得逾必要之程度:

一、受刑人對於他人身體為強暴或將施強暴之脅迫時。

二、受刑人持有足供施強暴之物,經命其放棄而不遵從時。

三、受刑人聚眾騷擾時。

四、以強暴、劫奪受刑人或幫助受刑人為強暴或脫逃時。

五、受刑人圖謀脫逃而拒捕,或不服制止而脫逃時。

六、監獄管理人員之生命、身體、自由、裝備遭受危害或脅迫時。

處理與報告: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4條後段(應變計畫):監獄應有戒護事件之應變計畫,並與當地治安機關切取聯繫。遇有天災事變脫逃、殺傷、死亡、暴動、暴行等事故發生時,應即妥為處理,並於當日將經過詳情以書面報告監督機關。情形急迫者,得以電話先行報告。

事件發生後之處置:

懲罰: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2、3、4款規定(入監應遵守事項):

 二、服從管教,不得有違抗命令或妨害秩序之行為。

 三、和睦相處,不得有私結黨羽或欺弱凌新之行為。

 四、安分守己,不得有爭吵鬥毆或脫逃、強暴之行為。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2項規定(入監應遵守事項):受刑人有違反前項各款行為之一者,依本法第七十六條之規定處理。

獎賞:依本法第74條第1、2款規定(獎賞原因):受刑人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時,應予以獎賞:

 一、舉發受刑人圖謀脫逃、暴行或將為脫逃、暴行者。

 二、救護人命或捕獲脫逃者。

以上是對本題說明。

 

十四、作業係指監獄設置若干習藝與技能訓練枓目,督促受刑人辛勤勞動,一方面指導受刑人從事生產獲取利潤,二方面使受刑人學習技藝,以利出獄後能憑以就業、有所寄託,避免再犯的行刑制度。有關監獄停止作業日、不停止作業、免作業之意義,作業報酬以及訓練之規定,請分項依現行法令加以說明。

【擬答】:有關監獄停止作業日、不停止作業、免作業之意義,作業報酬以及訓練之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停止作業日、不停止作業、免作業:依監獄行刑法第31條規定(停止作業日):

停止作業日如左:

國定例假日:包括紀念日。民俗節日星期六、日。

直系親屬及配偶喪7日,三親等內旁系親屬喪3日。

其他必要時: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7條第2項規定(教化之實施):除法令別有規定或罹疾病、或基於戒護之安全,或因教化之理由者外,受刑人一律參加作業。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7條第1項第2款規定(和緩處遇之方式):作業:依其志趣,並斟酌其身心健康狀況令其參加輕便作業,每月所得之勞作金並得自由使用之。但不堪作業者,得經監獄衛生科之證明停止其作業。

不停止作業:就炊事、灑掃及其他特需急速之作業者,除前項第2款外,不停止作業。

入監後3日及釋放前7日,得免作業。

作業者勞作金:依監獄行刑法第32條規定(勞作金之給予):

作業者給予勞作金;其金額斟酌作業者之行狀及作業成績給付。

前項給付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給予勞作金之學說:

國權主義說:作業收益概歸國庫,收益分配係屬國家恩賜。

權利主義說:作業收益受刑人有分配權利,我國即採權利主義,受刑人有公法請求權。

均利主義說:作業收益應由國家、受刑人監獄職員均分,國家所得的三分之一應用於受刑人更生保護事業。

獎勵主義說:如受刑人完成課程內作業,收益概歸國庫;如受刑人辛勤完成課程外作業,則收益歸受刑人本人,以激勵其辛勤工作。

給付標準:斟酌作業者之行狀及作業成績給付。

作業者之行狀:係指作業受刑人平日工作時之勤惰、學習態度、機械使用、保養及維修,對公物之愛惜、作業之技巧及投入之程度等一切情狀。

作業成績: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8條第2項規定(作業獎賞事由):考核受刑人作業技能,以成績定之。其成績達最高分數百分之六十以上者,得進至另一進度。達最高分數者,得依法酌予獎賞。對於成品有新發明或有改進意見提出認有採用價值者,亦得予以獎賞。

作業訓練之有關規定:

本法第29條第3項(作業課程之酌定與作業技藝之指導):監獄得延聘當地工業技術人員協同指導受刑人各種作業技藝。

本法施行細則第39條(作業導師):

作業訓練,由作業導師負責指導。如延聘專家或工商技術人員協助時,應依監獄組織條例第20條規定辦理。(現為監獄組織通則§21)

具有專門知識或技能之受刑人在監執行成績優良者,得令其協助作業訓練事務。

本法施行細則第59條(開辦技能訓練原則):

監獄得斟酌情形,自辦或洽商當地機關學校、工商團體合辦受刑人之職業教育或工技訓練。

前項教育計畫應報請監督機關核准後實施。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40條第1項(二級受刑人之作業指導輔助):第二級受刑人中,如有技能而作業成績優良者,得使其為作業指導之輔助。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44條(一級受刑人之作業指導輔助):第一級受刑人中,如有技能而作業成績優良者,得使為作業之指導或監督之輔助。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五、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6條第1項:「監獄作業,以訓練受刑人謀生技能,養成勤勞習慣,陶冶身心為目的。」試說明監獄作業計畫之範圍為何?又作業計畫之原則[6]有哪些?

【擬答】:有關監獄作業計畫之範圍與作業計畫之原則,茲分項說明如下:

作業計畫之範圍:

依據:依本法第27條第2、3項規定(作業之選定):

Ⅱ監獄應按作業性質分設各種工場或農作場所,並得酌令受刑人在監外從事特定作業;其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Ⅲ炊事、打掃、看護及其他由監獄經理之事務,視同作業。

作業計畫範圍:

準作業:與其他作業相同,需加以計畫、組織與實施,以利該類收容人有參加職訓之機會。

農業作業:農業作業可增進收容人健康,且與教育和職業訓練計畫相配合。

工業作業:可獲得經濟利益,且極具職業訓練之潛力,倘能實際的設計、有效的組織和適當的變化與實施,有利於收容人出獄後之就業。

作業計畫之原則:

受刑人一律強制參加作業之原則:

作業可訓練受刑人具有謀生技能、養成勤勞習慣、陶冶身心,為促使受刑人復歸社會具體處遇方法之一。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7條第2項前段(作業之考量及強制作業):「除法令別有規定或罹疾病、或基於戒護之安全,或因教化之理由者外,受刑人一律參加作業。」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36條規定(作業之強制):「受刑人於調查完竣後,應即使其作業。」

應與教化或職業訓練相互配合:作業是廣義教化手段之一,藉由作業之過程達到教化之目的。同時與職業(技能)訓練相配合,使作業符合職業訓練之功能。

建立完善之配業過程:

應依照調查分類委員會之建議,盡可能以其建議為配業或變更作業之重要決定依據,發展一完整之個別化處遇計畫。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7條第1項(作業之考量及強制作業):「分配受刑人作業,應依其刑期、健康、教育程度、調查分類結果、原有職業技能、安全需要及將來謀生計畫定之。」

作業科目之多樣化原則:

監獄應配合社會就業趨勢,發展多樣化之作業,以利受刑人出獄後便於就業,例如烘焙料理、電子產品、洗車業、服務業等。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36條第3項(作業目的、方式、科目、課程):「作業科目除配合作業目的外,應針對當地經濟環境及物品供求狀況,以及將來發展之趨向,妥為選定。」

經營企業化:

現今矯正機構之作業經營許多自營作業,因此作業方式應企業化,例如成立專責機構推動監所作業、與廠商策略聯盟避免與民爭利、改善廠房及機械設備、監所作業與技訓應相互配合。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42條(作業經營計畫):「監獄作業,應有通盤妥善之經營計畫,採用企業管理方法,並注意資產與人力之有效運用。」

實施工廠化:必須比照社會上職業之標準,亦即要實施同樣預防意外之標準,收容人同樣的接受工廠法及自由勞工賠償法之保護。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六、聯合國在監人處遇最低標準規則第58條規定,科以監禁或其他類似剝奪自由之處分,其最終目的,在於防衛社會控制犯罪。欲達此目的,唯有儘量利用監禁期間加強教化確保受刑人於重返社會時,不僅願意且能走向守法自立之生活。同標準第59條亦規定,為達上列之目的,刑事執行機構,應動員一切醫療、教育、道德、精神等各種力量及適當可採行之協助,針對受執行人個別處遇上之需要,予以實施。請就我國監獄行刑法及相關法令,說明監獄對受刑人教化之目標、教誨種類及教育分班情形如何?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教化之目標:依本法第39條:「教化應注重國民道德及社會生活必需之知識與技能。對於少年受刑人,應注意德育,陶冶品性,並施以社會生活必需之科學教育,及技能訓練。」故教化之目標有二[7]

重整道德認知:

成年受刑人:注重國民道德。

少年受刑人:應注意德育,陶冶品性。

培養社會生活必需之知識與技能:

成年受刑人:社會生活必需之知識與技能。

少年受刑人:施以社會生活必需之科學教育,及技能訓練。

教誨之種類:

依本法第37條:

Ⅰ對於受刑人,應施以教化。

Ⅱ前項施教,應依據受刑人入監時所調查之性行、學歷、經歷等狀況,分別予以集體、類別及個別之教誨,與初級、高級補習之教育。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44條:

Ⅰ受刑人之集體教誨於例假日、紀念日或其他適當日期行之。類別教誨於適當日期分類行之。個別教誨隨時行之。

Ⅱ前項教誨,應製作施教紀錄。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51條:類別教誨,除依調查分類之結果實施外,並得按受刑人觸犯之罪名分類實施之。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45條:個別教誨分入監、在監、出監三種:

入監:於受刑人進入監獄時行之。

在監:於受刑人執行中或於受刑人受獎、受懲、晉級、疾病、親喪、或家庭遭受變故時行之。

出監:於受刑人受刑期滿、釋放、假釋、保外或移監時行之。

本法施行細則第49條第1項:在監教誨,分普通教誨與特別教誨二種。

教育之分班:

依本法第37條規定:

Ⅰ對於受刑人,應施以教化。

Ⅱ前項施教,應依據受刑人入監時所調查之性行、學歷、經歷等狀況,分別予以集體、類別及個別之教誨,與初級、高級補習之教育。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54條規定:受刑人初級班授以國小國中程度之課程,使其接受國民基本教育。高級班授以相當高中程度之課程。補習班授以高中畢業以上程度之進修課程,以貫輸社會生活必需之知識與技能。受刑人教育得經主管機關之核准,按一般補習學校制度辦理。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55條規定:

Ⅰ各班教育得按受刑人程度、入監先後分組施教,其重點如左:

一、初級班:教習國音注音符號及日常生活常用之文字,並授以國民小學教育課程。

二、高級班:授以高級中學之課程。

三、補習班:指定教化叢書或其他有益之圖書令其自修,或准許選修大學課程,以便繼續其學業。

Ⅱ除少年受刑人外,凡殘餘刑期不滿六月或未參加作業或受和緩處遇者,得不編班施教,但仍應適時予以教誨。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七、試就監獄行刑法及相關法令規定,說明受刑人入監攜帶子女之相關規定有哪些[8]

【擬答】:有關受刑人入監攜帶子女之相關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收容方式:

依本法第10條規定(婦女攜帶子女之許可):

入監婦女請求攜帶子女者,得准許之。但以未滿三歲者為限。

前項子女滿三歲後,無相當之人受領,又無法寄養者,得延期六個月,期滿後交付救濟處所收留。

前二項規定,於監內分娩之子女,亦適用之。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3條規定(受刑人攜帶子女之規定):

受刑人攜帶或在監分娩之子女,應於女監設置保育室收容之。

受刑人在監分娩之子女,其證明文件不得記載與監獄有關之事項。

受刑人之子女在監收容年逾三歲,無相當之人領養時,得洽商各公私立育幼救濟機構或其他社會福利團體收容之。

分析如下:

得請求攜帶者:指入監婦女。監內分娩婦女。在監婦女受刑人因家屬無法繼續照顧者。

攜帶對象:以未滿3歲者為限(含婚生、非婚生、養子女)。

攜帶期限:子女滿3歲後,無相當之人受領,又無法寄養者,得延期6個月。故最長攜帶期間為3年6個月。

「相當之人」:有監護、撫養義務或有收養關係之人。

「寄養」:依兒童福利法第17條,申請當地縣、市政府辦理家庭寄養。

收容處所:應於女監設置保育室收容之。

攜帶期滿之處理:交付救濟處所收留。亦即,洽商各公私立育幼救濟機構或其他社會福利團體收容之。

攜帶子女之保護:受刑人在監分娩之子女,其證明文件不得記載與監獄有關之事項。

給養方面:

依本法第46條規定(自備或供給子女必需用品):攜帶子女之受刑人,其子女之食物、衣類及必需用品,均應自備;不能自備者,給與或供用之。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67條(必須用品之解釋):本法第46條所稱「必需用品」,指受刑人攜帶之子女,在日常生活上所必需之玩具、器具、用品、讀物以及有益於兒童身心發育之各項物品而言。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64條第1項後段規定(特殊受刑人主副食標準):疾患受刑人及受刑人子女之飲食,得依需要另訂標準,並換發適當之食物。

衛生醫療方面: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0條第2項(健康檢查規定):準用一般受刑人之健康檢查規定。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1條第2項(傳染病之預防及疾病診治):受刑人或其攜帶之子女罹疾病者,應由監獄醫師悉心診治,不得延誤,並作紀錄,以備查考。人力不足時,得特約監外醫師協助。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八、請依監所法規說明有關受刑人健康檢查之實施與處理。

【擬答】:有關受刑人健康檢查之實施與處理,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健康檢查之時機:依監獄行刑法第51條第1項前段規定,對於受刑人應定期及視實際需要施行健康檢查。

1.定期:

(1)在監健康檢查每季辦理一次(監刑法施行細則§70Ⅰ前段)。

(2)受刑人入監、出監或移監應施行健康檢查(監刑法施行細則§70Ⅰ)。

2.視實際需要:指不固定時間。在監健康檢查得依受刑人身體及精神狀況,施行臨時檢查(監刑法施行細則§70Ⅰ後段)。

(二)健康檢查之方式: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0條第1項第3款規定(健康檢查規定),受刑人健康檢查依下列方式實施:

(三)由監獄醫師行之:健康檢查,原則上由監獄醫師行之。所謂監獄醫師,指監獄編制內專任醫師或特約兼任醫師。

(四)護送當地醫療機構檢查:其有特殊情形設備不足者,例外得護送當地醫療機構檢查之。

(五)檢查結果之處理: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0條第1項第4款之規定(健康檢查規定),檢查結果應詳為記載,罹疾病者,應予診治或為適當之處理:

1.檢查結果應詳為記載,以為處理之依據。

2.罹疾病者,應予診治或為適當之處理。

(六)診治:即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1條第2項規定(傳染病之預防及疾病診治),由監獄醫師悉心診治,不得延誤,並作紀錄,以備查考。人力不足時,得特約監外醫師協助。

(七)自費延醫:受刑人如依本法第57條(自費治療)請求自費延醫診治時,監獄長官應予許可。

(八)適當之處理:

1.拒絕收監:受刑人入監時,如現罹疾病因執行而有喪生之虞或罹急性傳染病。依本法第11條規定(入監時之健康檢查)應拒絕收監,並由檢察官斟酌情形,送交醫院。

2.報請保外醫治或移送病監或醫院:受刑人現罹疾病,雖非因執行而有喪生之虞或罹急性傳染病,但在監內不能為適當之醫治者,得斟酌情形,依本法第58條(保外就醫或病院移送)報請監督機關許可保外醫治或移送病監或醫院。

3.分別監禁:受刑人因疾病不宜與其他受刑人雜居者,依本法第17條(分別監禁)應分別監禁之。

4.和緩處遇:受刑人患有疾病經醫師證明須長期療養者,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6條(和緩處遇之限制),為和緩處遇之對象。

5.留監醫治:被釋放者罹重病時,依本法第86條第3項,得斟酌情形,許其留監醫治。

6.通知保護:依本法第87條(病患釋放應通知之人或機關),重病者、精神疾病患者、傳染病者釋放時,應預先通知其家屬或其他適當之人(第1項)。精神疾病患者、傳染病者釋放時,並應通知其居所地或戶籍地之衛生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第2項)。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十九、請依監獄行刑法之規定,說明監獄醫師於本法之相關規定有哪些?

【擬答】:有關監獄行刑法中與醫師相關之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醫師職責: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77條:「對於受刑人之處遇,監獄醫師認為有礙於身心健康時,應向主管單位或典獄長提出建議。」與醫師相關之規定如下:

(二)戒具之使用: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9條:「監獄不得以施用戒具為懲罰受刑人之方法,其有法定原因須施用戒具時,應注意左列各款之規定:

一、施用戒具應隨時檢查受刑人之表現,無施用必要者,應即解除。

二、施用戒具屆滿一星期,如認為仍有繼續施用之必要者,應列舉事實報請監獄長官核准繼續使用。繼續施用滿一星期者,亦同。

三、施用戒具,由科(課)員以上人員監督執行。醫師認為不宜施用者,應停止執行。

四、對同一受刑人非經監獄長官之特准,不得同時施用二種以上之戒具。

五、施用戒具,應注意受刑人身體之健康,不得反梏或手腳連梏。

六、腳鐐及聯鎖之重量以二公斤為限,如有必要,得加至三公斤;手梏不得超過半公斤。」

(三)獨居監禁或停止戶外活動之檢視:

1.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9條:

獨居監禁或停止戶外活動,不得有害於受刑人之身心健康。典獄長、戒護科長及醫務人員對其監禁處所應勤加巡視之。

監禁處所,應有充分之空氣與陽光,由受刑人輪流清掃、撲滅有害蟲類,保持環境整潔。

2.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6條規定:

監獄非依法令之規定,不得對受刑人懲罰或獎賞,同一事件不得重複懲罰或獎賞。

懲罰受刑人強制勞動或停止戶外活動,如認為有礙於身心健康之虞時,應經醫師檢查後,始得為之。

有關懲罰之任務,不得命受刑人擔任之。

(四)健康檢查之實施:

1.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受刑人入監健康檢查,由監獄醫師行之。其因設備關係,不能實施健康檢查者,得護送至當地公立醫院為之。依本法第11條第1項拒絕收監者,應記明其原因。

2.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0條:

受刑人健康檢查,依左列規定:

一、在監健康檢查每季辦理一次,並得依受刑人身體及精神狀況施行臨時檢查。

二、受刑人入監、出監或移監應施行健康檢查。

三、健康檢查由監獄醫師行之,其有特殊情形設備不足者,得護送當地醫療機構檢查之。

四、檢查結果應詳為記載,罹疾病者,應予診治或為適當之處理。

前項規定於受刑人攜帶之子女準用之。

(五)於附設病監醫治:

1.依本法第54條:

罹急病者,應於附設之病監收容之。

前項病監,應與其他房屋分界,並依疾病之種類,為必要之隔離。

2.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1條第2項:受刑人或其攜帶之子女罹疾病者,應由監獄醫師悉心診治,不得延誤,並作紀錄,以備查考。人力不足時,得特約監外醫師協助。

3.本法施行細則第72條:受刑人經醫師診斷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收容於監獄附設之病監,並報告典獄長:

一、患急性疾病或所患疾病須療養者。

二、有嚴重外傷或須急救者。

三、有隔離治療或住病監治療之必要者。

4.自備藥物之同意: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5條:

衛生器材、用具及藥物,應妥為使用、養護及保管。

受刑人聲請自行購買或由親友送入之藥物,應先經監獄醫師同意,方准購置或送入,並經監獄醫師檢查合格後發給。

前項藥物名稱及服用數量應備冊登記。

5.強制營養之實施:依據本法第59條:拒絕飲食,經勸告仍不飲食而有生命之危險者,得由醫師施以強制營養。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十、請就監所法規有關死刑之相關規定,分項加以說明。

【擬答】:有關本法對死刑之相關規定,茲分項說明如下:

(一)相關規定:

1.依監獄行刑法第90條(死刑之執行):

死刑用藥劑注射或槍斃,在監獄特定場所執行之。其執行規則,由法務部定之。

第31條第1項所列舉期日,不執行死刑。

(1)依本法第91條(執行死刑之告知):執行死刑,應於當日預先告知本人。

(2)依本法第92條(屍體處置規定之准用):本法第89條之規定,於執行死刑之屍體準用之。

(3)依本法施行細則第95條(通知親屬):執行死刑,應通知其親屬。

(4)依本法施行細則第96條(造冊):監獄對於執行死刑之受刑人,應編製其名籍及身分簿。

2.死刑執行方法:依本法第90條前段,死刑用藥劑注射或槍斃。

3.藥劑注射:以速效之神經麻醉毒劑注入受刑人之靜脈,使其呼吸、心臟停止跳動而死,因涉及違反醫療人員之醫療倫理問題,我國未曾實施。

4.槍斃:我國所採,實務上均採用先行麻醉藥劑注射後由法警執行槍斃,以緩和死刑之痛苦。

5.死刑執行之場所:依本法第90條前段,在監獄特定場所執行之。

此規定以其同為刑罰執行處所為考量依據,實務上基於安全考量,有在看守所中附設監獄刑場者,正如看守所設立分監一般,該刑場乃係監獄特定場所性質。而看守所乃羈押刑事被告之場所,性質上並非行刑場所,設立於看守所似有違法理。

本條如此規定乃因我國在民國41年以前,都是在監獄內附設看守所,故法文規定「死刑在監獄內執行之」。

6.不執行死刑之期日:

7.執行死刑期日:依刑事訴訟法第461條(死刑執行之時期與再審核):死刑,應經司法行政最高機關令准,於令到3日內執行之。但執行檢察官發見案情確有合於再審或非常上訴之理由者,得於3日內電請司法行政最高機關,再加審核。

(1)第31條第1項所列舉之期日,不執行死刑:

(2)國定例假日:指紀念日、民俗節日及星期六、日。

(3)直系親屬及配偶喪7日,三親等內旁系親屬喪3日。

(4)其他認為必要時:未明確列舉期日,應非所謂列舉規定。

(二)執行之告知:

1.預告本人:

(1)依本法第91條:執行死刑,應於當日預先告知本人。

(2)理由:執行死刑過早讓受刑人知悉,恐其鋌而走險製造事端,不預先告知則又令受刑人無時間交待後事。

2.通知親屬:

(1)依本法施行細則第95條:執行死刑,應通知其親屬。

(2)依執行死刑規則第7條規定:行刑應嚴守秘密,非經檢察官或典獄長許可,不得入行刑場內。

(3)理由:基於行刑過程嚴守秘密,不宜預先通知,惟應於執行後,儘速通知。

3.屍體之處理:

(1)依本法第92條:本法第89條之規定,於執行死刑之屍體準用之。

(2)依本法第89條:

死亡者之屍體經通知後24小時內無人請領者,埋葬之,如有醫院或醫學研究機關請領解剖者,得斟酌情形許可之。但生前有不願解剖之表示者,不在此限。

前項已埋葬之屍體,經過10年後得合葬之,合葬前有請求領回者,應許可之。

4.編製名籍及身分簿:

(1)人犯送監執行死刑,在執行前必須驗明正身,辦理入監、出監手續。

(2)依本法施行細則第96條:監獄對於執行死刑之受刑人,應編製其名籍及身分簿。

(三)執行死刑應注意事項:

1.執行死刑規則第2條:「執行死刑,由檢察官會同看守所所長蒞視驗明,並核對人犯人相表、指紋表後送監執行,其因他案在監獄執行中者,會同典獄長辦理。執行前後應將受刑人拍照相片,報部備查。」

2.執行死刑規則第3條:「執行死刑,用藥劑注射或槍斃。執行槍斃時,應令受刑人背向行刑人,其射擊部位定為心部,行刑人應於受刑人背後偏左定其目標。但對損贈器官之受刑人,檢察官得命改採射擊頭部之執行死刑方式。執行槍斃時,行刑人與受刑人距離,不得逾2公尺。」

3.執行死刑規則第4條:「行刑人應選技術精熟者任之,執行時得先用麻醉劑。」

4.執行死刑規則第5條:「執行槍斃或藥劑注射刑逾20分鐘後,由蒞場檢察官會同法醫或醫師立即覆驗。對捐贈器官之受刑人,執行槍斃,經判定死亡執行完畢,始移至摘取器官醫院摘取器官。」

5.執行死刑規則第6條:「執行死刑於監獄內擇定距離監房較遠場所行之。」

6.執行死刑規則第7條:「行刑應嚴守秘密,非經檢察官或典獄長許可,不得入行刑場內。」

7.執行死刑規則第8條:「受刑人如有遺囑,應由在場書記官,於執行後3日內送達。」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一、試依監獄行刑法及其相關法規規定,說明監獄受刑人之接見、通信之對象、時間、次數、處所、語言等規定。

【擬答】:有關本題之問題,茲分項說明如下:

接見、通信之對象:

依監獄行刑法第62條(接見及通信):受刑人之接見及發受書信,以最近親屬及家屬為限。但有特別理由時,得許其與其他之人接見及發受書信。

最近親屬: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1項(接見對象),本法第六十二條所稱「最近親屬」包括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及二親等內之姻親。

家屬: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1項(接見對象),所稱「家屬」,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之規定。

特別理由: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1項(接見對象),所稱「特別理由」,以有接見及通信必要而又無妨害監獄紀律者為限。如與受刑人有債權債務關係者、律師、朋友等;另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3項之受刑人為外國籍或無國籍時亦屬之。

其他之人:

指除最近親屬及家屬以外之人而言,如具債權債務關係者、律師、朋友等。

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3項(接見對象),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其所屬國家或代表其國家之外交或領事人員、或國際機構、或宗教人士,亦屬之。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4條(四級受刑人接見、通信範圍):第四級受刑人,得准其與親屬接見及發受書信。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5條(三級以上受刑人接見、通信範圍):第三級以上之受刑人,於不妨害教化之範圍內,得准其與非親屬接見,並發受書信。

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3項(接見對象):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得許與其所屬國家或代表其國家之外交或領事人員、或國際機構、或宗教人士接見與通信。

接見之次數及時間:

依本法第63條(接見之次數及時間):

接見除另有規定外,每星期一次,其接見時間,以30分鐘為限。

前項規定之次數及時間,有必要時,得增加或延長之。

另有規定: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6條(接見、通信之次數):各級受刑人接見及寄發書信次數如左:

一、第四級受刑人每星期1次。

二、第三級受刑人每星期1次或2次。

三、第二級受刑人每3日1次。

四、第一級受刑人不予限制。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9條(接見及發受書信之特准):典獄長於教化上或其他事由,認為必要時,得准受刑人不受本章之限制。

有必要時:由典獄長斟酌實際情形決定。

普通接見時間:無論已編級或未編級一律以30分鐘為限。

接見處所: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9條(接見處所):接見受刑人應在接見所為之。但因患病或於管理教化上之必要,得准於適當處所行之。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7條(接見處所):

第二級以下之受刑人,於接見室接見。

第一級受刑人,得准其於適當場所接見。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施行細則第46條(適當場所之定義):本條例第五十七條第二項所稱「適當場所」,指接見室以外經指定之場所而言。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9條(接見及發受書信之特准):典獄長於教化上或其他事由,認為必要時,得准受刑人不受本章之限制。

和緩處遇受刑人: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7條第1項第4款(和緩處遇之方式):接見及通信:依本法第62條但書,第63條第2項及本細則第79條但書規定辦理。

接見通信應用語言及文字: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1條第1項(接見語言與通信文字):接見及發信應用我國語言及文字,不得使用符號及暗語。但盲啞之受刑人,得使用手語或點字;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得使用所屬國或國際通用之文字及語言。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二、試依監獄行刑法之規定,說明停止接見及禁止接見之差別為何?

【擬答】:有關受刑人停止接見及禁止接見之差別,茲分項說明如下:

停止接見與禁止接見之意義:

停止接見:

依本法第76條第1項第2款規定,受刑人違背紀律時,得停止其接見一至三次作為懲罰。故第四級受刑人停止其接見三次,表示該受刑人將有三星期不能接見親屬,乃是一種精神上的懲罰方法。

本法第65條規定,接見時,除另有規定外,應加監視如在接見中發見有妨害監獄紀律時,得停止其接見。為維護監獄紀律,及防止受刑人不法情事,在接見中發現有妨害監獄紀律時,監獄管理人員得隨時依規定停止受刑人之接見。

禁止接見:

為刑事被告於檢察官偵查中或法官審判中有事實足認為有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檢察官或法官即下令禁止其接見及通信,稱之禁止接見。

被告羈押於看守所,係為保全證據,與協助刑事訴訟程序,以使偵查或審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對於在押被告或在監受刑人為禁止接見者,與其為共同或案件相關者,不得雜居一處,應使其獨居隔離,以防其有串供之虞。

停止接見及禁止接見之不同:

性質不同:

停止接見:

受刑人接見中發現有妨害監獄紀律時,得停止其接見,此具維持監獄紀律與懲罰之色彩。

受刑人違背紀律時,依規定得停止接見1次至3次,故停止接見亦屬懲罰受刑人之方法。

禁止接見:

對請求接見者認為妨害監獄紀律或受刑人利益時,不許接見。

如認為若同意接見,足以引發脫逃、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者,得禁止之。

時間不同:

停止接見:受刑人停止接見之時間固定,但因各級受刑人接見之次數不同而有差異,亦即因級別不同而有差異,故停止接見一次至三次,視每級受刑人接見次數不同而不同。

禁止接見:因每種情節不同而有異,其時間不固定,若認為有妨害監獄紀律或受刑人利益者,則該次請求接見禁止之,而刑事被告羈押於看守所並禁止接見者,其時間長短,乃視其是否禁止接見之理由尚存在而定。

職權不同:

停止接見:其決定之職權掌握在監所機構本身之相關人員,與法務部或法院無關,停止接見之作為懲罰手段或接見進行中因違反紀律,經在場監視人員所為之處分,以維監獄紀律及完全。

禁止接見:其決定之職權為法段院檢察官或法官所擁有,並非監所長官之職權,以防其脫逃、湮滅、偽造、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以實現社會正義。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三、請說明受刑人在監獄接見之對象與種類[9]為何?

【擬答】:有關受刑人在監獄接見之對象與種類,茲分項說明如下:

現行規定:

依監獄行刑法第62條(接見及通信):受刑人接見及發受書信,以最近親屬及家屬為限。但有特別理由時,得許其與其他之人接見及發受書信。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接見對象):

本法第六十二條所稱「最近親屬」包括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及二親等內之姻親。所稱「家屬」,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之規定。所稱「特別理由」,以有接見及通信必要而又無妨害監獄紀律者為限。

證明前項親屬或家屬關係,應提出足資證明之文件或以調查之資料認定之。

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得許與其所屬國家或代表其國家之外交或領事人員、或國際機構、或宗教人士接見與通信。

接見通信對象以最近親屬、家屬為原則:依本法第62條前段規定,受刑人之接見及發受書信,以最近親屬及家屬為限。

最近親屬: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1項(接見對象),本法第62條所稱「最近親屬」包括配偶、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及二親等內之姻親。範圍如下:

配偶:指夫與妻。

直系血親:己身所從出、從己身所出。

三親等內旁系血親:伯叔、姑姨舅父、兄弟姐妹、姪男姪女、甥男甥女。所謂旁系血親,指非直系血親而於已身出於同源之血親。

二親等內姻親:兒媳女婿、兄嫂弟媳、姐夫妹夫、孫媳孫女婿、繼父母、舅姑或夫、翁姑、岳父母、夫或妻之兄弟姐妹、妯娌連襟。所謂姻親,包括血親之配偶、配偶之血親、配偶之血親之配偶。

家屬: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1項,所稱「家屬」,依民法第1123條規定。

民法第1123條規定,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居一家者,視為家屬。

有特別理由得許與其他人接見通信:依本法第62條但書:「但有特別理由時,得許其與其他之人接見及發受書信。」

特別理由: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1項,所稱「特別理由」,以有接見及通信必要而又無妨害監獄紀律者為限。

如受刑人為合夥關係人、律師、友人等;另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3項,受刑人為外國籍或無國籍時亦屬之。

其他之人:指除最近親屬及家屬外之人而言。如合夥關係人、律師、朋友等,並包括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3項,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其所屬國家或代表其國家之外交或領事人員、或國際機構、或宗教人士。

已編級受刑人之規定: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4條:第四級受刑人,得准其與親屬接見及發受書信。

依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55條:第三級以上之受刑人,於不妨害教化之範圍內,得准其與非親屬接見,並發受書信。

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0條第3項(接見對象):外國籍或無國籍之受刑人,得許與其所屬國家或代表其國家之外交或領事人員、或國際機構、或宗教人士接見與通信。

和緩處遇之受刑人:依本法施行細則第27條第1項第4款(和緩處遇之方式):接見及通信:依本法第62條但書,第63條第2項及本細則第79條但書規定辦理。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四、有關監獄傳染病防治之相關措施,請加以說明。

【擬答】:有關監獄傳染病防治之相關措施,茲依監獄行刑法之規定,分述如下:

相關規定:

依本法第51條第1項(健康檢查及預防注射):對於受刑人應定期及視實際需要施行健康檢查,並實施預防接種等傳染病防治措施。

依本法第52條(急性傳染病之預防):

Ⅰ監獄於急性傳染病流行時,應與地方衛生機關協商預防,其來自傳染病流行地,或經過其地之受刑人,應為一星期以上之隔離,其攜帶物品,應施行消毒。

Ⅱ受刑人罹急性傳染病時,應即隔離,施行消毒,並報告於監督機關。

依本法第53條(傳染病患之隔離):罹傳染病者,不得與健康者及其他疾病者接觸。但充看護者,不在此限。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1條第1項:監獄對於流行性或其他急性傳染病,應注意預防,必要時得檢查身體並為適當之醫療措施。

傳染病之預防:

依本法第51條第1項:實施預防接種等傳染病防治措施。

依本法第52條前段:監獄於急性傳染病流行時,應與地方衛生機關協商預防。

本法施行細則第71條第1項:監獄對於流行性或其他急性傳染病,應注意預防,必要時得檢查身體並為適當之醫療措施。

傳染病之隔離:

依本法第52條第1項:來自傳染病流行地,或經過其地之受刑人,應為1星期以上之隔離,其攜帶物品,應施行消毒。

依本法第52條第2項:受刑人罹急性傳染病時,應即隔離,施行消毒,並報告於監督機關。

依本法第53條:罹傳染病者,不得與健康者及其他疾病者接觸。但充看護者,不在此限。

醫治:

依本法第54條:

Ⅰ罹急病者,應於附設之病監收容之。

Ⅱ前項病監,應與其他房屋分界,並依疾病之種類,為必要之隔離。

依本法第58條第1項:受刑人現罹疾病,在監內不能為適當之醫治者,得斟酌情形,報請監督機關許可保外醫治或移送病監或醫院。

通知保護:依本法第87條:重病者、精神疾病患者、傳染病者釋放時,應預先通知其家屬或其他適當之人。精神疾病患者、傳染病者釋放時,並應通知其居住地或戶籍地之衛生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二五、有關監獄懲罰受刑人之限制及注意事項,是分別說明之。

【擬答】:有關監獄懲罰受刑人之限制及注意事項,試分項說明如下:

依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86條:

Ⅰ監獄非依法令之規定,不得對於受刑人懲罰或獎賞,同一事件不得重複懲罰或獎賞。

Ⅱ懲罰受刑人強制勞動或停止戶外活動,如認為有礙於身心健康之虞者,應經醫師檢查後,始得為之。

Ⅲ有關懲罰之任務,不得命受刑人擔任之。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87條第1項:

Ⅰ懲罰受刑人除依法應經監務委員會決議外,未經典獄長核准,不得執行。

Ⅱ獎賞受刑人之方法,由監務委員會決議,並將獎賞事蹟及結果公開表彰之。

依本法第77條:

      減少勞作金超過20元及停止戶外活動超過3日者,應經監務委員會決議。

綜合施行細則第86條、第87條,懲罰限制如下:應依法令。不得重複。不得有礙身心健康。不得令受刑人擔任。未經典獄長核准不得執行。

其他: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19條:

Ⅰ獨居監禁或停止戶外活動,不得有害於受刑人之身心健康。典獄長、戒護科長及醫護人員對其監禁處所應勤加巡視之。

Ⅱ監禁處所,應有充足之空氣與陽光,由受刑人輪流清掃、撲滅有害蟲類,保持環境整潔。

依本法施行細則第77條:對於受刑人之處遇,監獄醫師認為有礙於身心健康時,應向主管單位或典獄長提出建議。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三、試說明一般監獄及外役監受刑人與眷屬同住規定之比較。

【擬答】:一般監獄及外役監受刑人與眷屬同住規定之比較,茲分項說明如下:

與眷屬同住的意義:

意義:與眷屬同住指受刑人在監逾一定期間,表現良好,得准其與眷屬在指定處所同住之意。

目的

為一種獎賞,鼓勵受刑人改悔自新,以期受刑人更能接受處遇計畫。

維持受刑人與家庭之凝聚力,不因為服刑而使受刑人與家庭情感聯繫中斷。

並得藉此解決性慾。

適用對象:

一般監獄累進處遇第一級之受刑人

外役監受刑人

受特別獎賞之受刑人

與眷屬同住之法源: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28條(一級者之收容處所及其處遇):

第一級受刑人,應收容於特定處所,並得為左列之處遇:

一、住室不加鎖。

二、不加監視。

三、准與配偶及直系血親在指定處所及期間內同住。

前項第三款實施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外役監條例第9條(受刑人居住方式):

受刑人以分類雜居為原則。但典獄長認為必要時,得令獨居。

典獄長視受刑人行狀,得許與眷屬在指定區域及期間內居住;其辦法由法務部定之。

依監獄受刑人與眷屬同住辦法第2條:

各監獄累進處遇第一級受刑人及外役監受刑人,在最近一個月,成績分數在九分以上,且未受停止戶外活動之懲罰者,經監務委員會決議,得准與配偶或直系血親在指定之宿舍同住。

前項受刑人有另案在偵查或審理中者,監務委員會應予詳查後決定之。

依監獄受刑人與眷屬同住辦法第3條:

各監獄累進處遇第一級受刑人及外役監受刑人,與眷屬同住,以每月一次、每次不逾七日為原則。但有特殊事由者,每次得准延長一日至三日。

前項期間之延長,應經監務委員會之決議。

受刑人特別獎賞辦法第3條:

累進處遇晉至三級以上,有期徒刑執行逾三分之一,無期徒刑執行逾七年,且最近二年內無違規紀錄之受刑人,得給予與配偶及直系血親在指定處所同住之獎勵,每次不得超過三日。

刑期未滿一年、拘役或易服勞役執行期間無違規紀錄之受刑人,每次不得超過三日。

以上是對本題之說明。



[1]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監獄行刑法,五南出版社,20107月,頁27-29

[2]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監獄行刑法,五南出版社,20107月,頁45-51

[3]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監獄行刑法,五南出版社,20107月,頁58-59

[4]        黃徵男、王英郁,監獄行刑法論,一品文化出版社,2009年,三版,頁58-59

[5]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監獄行刑法,五南出版社,20107月,頁107-109

[6]林茂榮、楊士隆(民96),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林茂榮、楊士隆(民96),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96-100

[7]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監獄行刑法,五南出版社,20107月,頁196

[8]        黃徵男、王英郁,監獄行刑法論,一品文化出版社,20095月,三版,頁75-76

[9]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監獄行刑法,五南出版社,20107月,頁254-2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逸飛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